尽管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仍占重要地位,且国家在对其进行不断的追加投资,然而自80年代初至今,不少国有企业的产出却日趋下跌,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转并没有随着改革的进展而得到根本性扭转,传统意义上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挑战与威胁,对国有企业进行主动性改组已成为经济改革所须破译的焦点话题。 一、国有企业重组的主要内容 论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们通常将其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机制不活,二是负担沉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国有企业的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其效益不高有一个更深层次、更带有全局性的原因,即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包括宏观层面的“散”——国有企业行业布局过于分散、战线过长,大量国有企业分布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以及微观层面的“呆”——存量资本很难通过流动而得以优化配置。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安排的非人格化和代理制,产权约束弱化及高昂的代理成本,资本结构不合理的格局,不仅难以发挥国有企业的整体优势和特殊功能,反而提高了政府的监督成本,降低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按照公司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战略改组一般包括企业合并、兼并、出售、破产等内容,是企业层次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而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及现实改革要求,国有企业重组实际具有两层意义的内容:其一,宏观层次的结构调整。即国有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竞争性领域而进入非竞争性领域,诸如社会公用事业、自然垄断部门、以及银行保险、交通运输、邮政通讯、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尖端先进技术等高风险产业;其二是微观层次上的存量流动。即企业根据公司经营目标和经营状况,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将企业存量资产通过合并、兼并、出售、租赁、破产等方式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转移,重新组合,塑造新企业。 国有企业重组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质量和素质。重组后的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将发生相应转变,即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到经营国有资本,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职能将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企业将对国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有利于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二、国有企业重组的制约因素 国有企业重组既需要制度创新为保证,又需要体制变革作擎引,既牵及部门、团体利益,又关系个人利益,实践中势必会遇到各个层面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企业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两大方面。 (一)来自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一,企业过度负债问题。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已攀升到78.05%,若扣除实际的损失挂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4.6%。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表现在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结构,而在于国有企业的负债总额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债务(包括逾期、呆滞和呆账),且主要反映在对国有银行的贷款方面。根据典型调查初步估计,无论是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还是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比重皆高达20%以上,对其如何处理并非易事。 第二,企业冗员沉淀问题。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为2400万人左右,占全国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总数的22%。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中,这些职工将被分离出来,面临着重新安置的问题。若按这些职工在待业期间发放的生活费、医疗费、培训费或一次性安置费计算安置成本,平均每人每年5000元,则一年的安置成本就需要1200亿元。此外,还有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的欠帐问题。 第三,国有企业“办社会”问题。根据我国的典型调查情况看,国有企业每年用于职工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占企业全年管理费用支出的50%左右;企业非经营性事业资产占企业固定资产总额的10—15%左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工以低工资、低福利的待遇,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国家并没有对国有职工进行相应地补偿,而是将这部分收益用于铺设新的摊子,形成新的国有资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不得不以挤占企业经营性生产资金的方式,建立了各种非经营性的事业,承担起政府和社会的职能。因此,若在国有企业的调整改组中,将这部分非经营性资产独立出来,交由地方政府或社会经济组织管理,则意味着要在国有资本中进行扣除。 (二)来自企业外部的制约因素。 第一,所有制观念的困扰。在一部分人看来,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实行非国有化,将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行非国有化,并不是全部国有企业都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关键性的大型企业仍掌握在国家手中。另外,相当部分的国有股本金仍然存留在竞争性领域中的企业手中,而转移出去的存量资产并不改变所有者身份,依然是国有资本金。可见,从总量上看,企业改组虽然使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资产减少了,但并不减少国有资本金的价值总额。国有经济的力量不是削弱而是通过存量资产的盘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得以更加夯实。 第二,部门角色的限制。目前我国的重要工矿企业基本隶属于有关部门的直接管理。中央部委一般身兼行政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职能,对企业的人财物有重要的控制权,从中享有一定的利益。企业中的政企不分,产权虚置、资产运营低效率等深层次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部门改革滞后的“中梗阻”是主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实施改组,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进行企业兼并、破产、联合、建立企业集团等,将打破原有企业的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形成对部门利益的冲击。如果有关部委不能进行角色转移,放弃企业管理者的身份,转换部门职能,将会影响企业改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