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蓬勃发展 17年前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已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增长。1978~1992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5%,1992年至1995年,年增长率连续4年均为两位数。 除国民生产总值之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反映在其它统计数据方面。例如在1995年,中国生产了13亿吨煤(居世界第一),4.65亿吨粮食(世界第一),9400万吨钢(仅次于日本,列世界第二),2000万台彩电,930万台冰箱和150万辆汽车。当然,由于中国是拥有超过12亿人口的大国,所有统计的总量毋庸置疑都是数以千万计的。 中国对外经济的成绩同样令人刮目相看(这方面涉及外国伙伴,因此统计数据更为可靠)。自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出口额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1995年的出口总额已达1490亿美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11大出口国。在进口方面,1995年中国市场吸纳了价值1320亿美元的商品。中国的国内市场如今在许多方面比当年日本和韩国在其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还要开放。 在过去几年中,外资源源涌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资总额已从1992年的111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380亿美元。中国在1994年成功地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向完全自由兑换的目标迅速迈进,事实上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差不多可以自由兑换。在1996年,通货膨胀也已得到控制。由于中国保持了稳定的国际收支平衡,其外汇储备到目前已增至900亿美元,超过台湾之水平。 如果中国经济以年均7~8%的中速增长,15~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将达3500美元左右,相当于今天马来西亚的水平。不过到那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美国现在的经济规模。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总和的3~10%,这要看是根据现行官方汇率还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因此,中国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将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下去? 人们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下去? 首先,对于任何一国经济来说,既要年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又要避免经济过热,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鉴于中国以往经济增长的历史规律和结构条件,人们很容易对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持乐观的态度。 从纯经济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归功于其高水平的国内投资以及同样高水平的国内储蓄。这就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计算公式。例如在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0.2%,其国内投资总额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9.5%,同期的国内储蓄总额占42.2%,名列世界第一。东亚“四小龙”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同样归功于它们高水平的储蓄和投资。 换言之,未来中国的经济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由不断扩大的投资和消费拉动而持续增长。众所周知,中国在交通、电信、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庞大。例如,中国计划修建60个新机场和改造25个旧机场。仅广东一个省就有6个新建的机场。 中国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样很大。中国有近1亿相当富裕的中产阶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部分中小城市;在广大农村,千百万农民对于电视机等家庭基本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方兴未艾。 从“供给方面”来看,中国经济也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和提高生产率独自保持增长。正如日本和韩国过去的情况一样,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将劳动力从低效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高效的制造产业。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把目前强劲的增长势头保持到下个世纪。 克服障碍,迎接挑战 然而,中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实现其发展潜力尚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解决和克服若干关键性的问题和障碍。 1.未竟的改革 中国在1994年推行了一整套经济改革措施。税收和外汇领域的改革相当成功。可是,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改革尚未达到预定目标。银行给予国有企业的贷款过多且毫无效益,因此自身的改革受挫。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就会导致千百万多余工人失业。因此,国企改革涉及许多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因而不难理解,目前政府政策十分慎重:集中力量抓大放小(改善大型国有企业的现状,只放弃小型企业)。 正是因为至关重要的金融和国企改革(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经济在今后许多年中仍不能摆脱效益不高的困扰。 2.体制性制约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是改造经济体制,而且还要建立现代体制结构。中国现有体制结构之产生当初主要是为了配合中央以计划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此,中国政府必须推行重要的政治和体制变革(如建立专业公务员体制),才能适应经济现代化取得的进步。对于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使自身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迅速变化则是更大的挑战。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更多地吸收文化水平更高、年龄更轻的人入党而不停地自我更新,如果能够通过以任人唯贤为本的自我改造,成为以发展为奋斗目标的现代政治组织,它就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一种“双赢局面”。 此外,体制改革也涉及法制变革。所有现代国家都有明确的规章法例,划定权力和规范,监督市场活动。由于中国具有“人治”的传统,中国体制结构中最薄弱之处就是缺乏法治观念。但是,法制改造绝非仅仅限于制定新法律和设立法庭,而是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制基础和司法独立(即不受党的控制)。此外,中国还需要培育“法制文化”,改变人民和官员的陈腐观念,树立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