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开放度增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其具体的经济与金融结构,因此也必然伴随着客观金融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80年代的世界金融受到了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三方面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创新使各国货币当局面临大大复杂化的微观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改革又使货币当局丧失了许多控制金融运行的有力工具,而金融国际化则进一步使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受到动摇。三者的影响当然是相互交叉的,共同作用改变了货币政策实施所依赖的环境。 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地分析,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由于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对外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货币政策不仅需要关注经济的内部平衡,也要注重经济的外部平衡。在传统的四大宏观经济目标中,通常认为维持物价稳定是一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人们争论的往往是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于促进经济增长,或者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单一的还是双重的。在经济开放度不高的条件下,经济外部的平衡在宏观经济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大,但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保持外部经济平衡的意义大大增强了。对外经济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从理论上看,如果一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其对外经济目标就是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实行的是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其对外经济目标就应是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但在现实中很难有绝对的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因此实现经济对外平衡的目标也就往往是在保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经济开放度越高,外部平衡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地位也就越重要。经济开放度增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在于: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平衡两个目标,而这两个目标虽然在一些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却是冲突的。为了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货币政策不仅需要加强同其它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内部多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来实现双重政策目标。相对于封闭经济环境,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增大了。 (2)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国经济开放度的增大包括了贸易开放度提高和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其中尤其是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着极大的影响。金融开放度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更大的资本流动度,本国与国外之间的资本流动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速度上都大大提高,同时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资本流动短期化、证券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能。从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个:利率途径(及其它资产价格途径),信贷配合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在经济开放度较低的条件下,国际经济途径的影响很小,起主要作用的是信贷配给和利率途径。然而,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国际经济途径的重要性则会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不得不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在较高的经济开放度下,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国内利率水平和各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国内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水平,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和汇率水平的相应变化。利率水平和各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引起国内外资金的套利活动,使国内货币总量发生变化;货币政策影响国内总给供与总需求,使国际经常帐户收支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收支流量的变动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国际资金套利活动和贸易收支变化改变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本国货币汇率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又会引起宏观经济的一系列调整,从而引起国内货币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具有:“溢出效应”,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影响,同时也会招致来自国外的各种反馈,波及本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外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对本国国内的货币金融环境产生冲击。这使得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封闭经济下大不相同。因此,开放度增大后,货币政策也必须作出调整,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更多地考虑到政策变动对本国对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和来自国外的反应,在政策的执行上则应转而更多地注重汇率这一价格传导机制,更强调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动作。另外,开展国际货币协调也更为必要。 (3)对货币政策效能的影响 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还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传统观念认为,在高度开放经济下,如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有那些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国”才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由于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导致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偏离,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抵消货币政策的效应,使国内货币政策归于无效。据认为,如果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各国便重新获得了利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实现各自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不仅如此,由于货币政策效应还影响到汇率水平(在很高的资本流动度下,货币政策的变化更会导致汇率“超调”,即汇率水平调整过度,进而导致贸易流量的过度调整),使得浮动汇率制下国内货币政策的效能达到最大。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货币实践证明,即使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仍然是很强烈的,差异性货币政策所诱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同样严重地干扰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作用。事实上,即便是对“大国经济”而言,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性资金的运动方向也是其货币当局不得不正视的威胁。巨额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在于它使货币当局无法控制国内的货币总量,反映在事后的计量检验上就是货币总量指标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差。这使得许多国家在80年代放弃了对货币总量指标的依赖,转而重视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水平。 (4)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由于经济开放度增大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效能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事实上,经济开放度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总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的过程。 80年代西方各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各国放宽甚至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总量目标。因为在新的金融条件下,货币总量指标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差,较狭义的货币总量指标已经没有多少经济意义,居民和企业将无利息的传统交易帐户替换成创新的有利息的金融工具(例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国内外的短期资本流动常导致狭义的货币总量发生剧烈的波动,而更广义的货币总量通常包括了有利息和无利息两种金融资产,居民和企业的资产组合调整不会导致其波动。但进一步来看,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到离岸金融市场存款和融资的能力又刺激了相似的国内金融工具(例如可转让存款证)的发展,这使得广义货币的概念也变得不清晰,广义货币指标与实际经济的相关性削弱。而且,金融的国际化产生了各国间复杂的货币替代现象,国外持有的本国货币有时候对于本国狭义货币有很强烈的影响(德国货币当局在谈到其于1988年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中央银行货币”改为M3的理由时把这列为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使得各国不得不转向更广义的货币指标,或者干脆不再注重货币总量而改用其它中介目标,有的国家甚至直接盯住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