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这一地区新一轮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跨省市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就有关问题作一些宏观思考,期望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和跨省市合作有所裨益。 一、1990年国务院宣布了上海浦东开发政策,1992年沿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沿江地区经济增长成效显著,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发展和跨省市合作。这是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需要,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希望所在。 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正在兴起的支撑我国的又一发展主轴。区域经济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引导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是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规划确定的今后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崛起,将成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脊梁。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这一地区自然资源更加富集,区域腹地更为广阔,发展后劲更加强大。该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3.4%,人口约占全国的15%,但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高达20%以上。近几年来,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各省市以三峡工程建设和浦东开发为契机,在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在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中,这一地区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理论学术界、新闻舆论部门关注的热点地区。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纵深发展和“九五”计划起步的宏观背景下,这一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将有利于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建成一条我国辐射东西、连接南北的经济带。推进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跨省市区域合作,是关系到全国生产力优化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2.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对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将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也在发展中日益加大。缩小东、中、西差距,关系到我国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缩小东中西差距,不可能降低东部地区的发展,只能是加快中西部的发展来延缓差距扩大。中西部要加快发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只能是重点推进、重点突破。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将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连为一体,长江中上游正好对应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不衡性基本上是东、中、西部差距的一个缩影,但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相比,这一地区现有基础较好,地区差距相对要小得多。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与区域合作,将不仅有助于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培育新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更有助于中上游地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普遍兴旺和共同富裕。为全国缩小地区差距增添信心、摸索经验,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对于促进两个根本转变和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区域联合的排头兵。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较多。这一地区跨省市区域合作,企业之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依据规模经济和合理布局的客观要求,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和区域优势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改变小型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有利于将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更好地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巨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但长期以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省市为单位各自进行考虑和安排的,各省市自求平衡、自我封锁、自我保护,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这一地区跨省市区域合作,将有利于冲破区域封锁、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考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省市之间相互开放,建成区域性大市场,并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就这一地区现实情况而言,产业趋势同、设施滞后、开放程度不一等问题都需要在跨省市合作中去解决。三角洲地区有加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工和纺织业,中下游地区有纺织、机器制造和建筑业,上游地区有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产业存量不低,不少产业在全国都占有很大份额,但作为一个“产业带”来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主要问题就是长江产业趋同,大城市工业结构都差不多。再一个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连贯,长江黄金水道不畅通,沿江公路、铁路也未连成一体,有的在省内是高等级的,一到省界就成了“断头路”。对外开放也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活力。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区域经济联合开发与跨省市合作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二、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建设现代化的沿江城市体系和“长江商贸走廊”,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与区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都有其吸引和辐射范围;任何经济区域,也都应有相应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支撑。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广阔的区域腹地和区域市场,是这一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后沿江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集中表现的场所,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枢纽,它在推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蓬勃发展的大城市经济,就没有兴旺发达的国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而且注重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体制的转变,还可以建立起国家依托中心城市传导和实施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机制,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加以宏观地正确地引导。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自东向西形成了20多个大中城市,并产生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抓住发挥沿江大中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作用这个关键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整个沿长江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