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古是中国领土。1841年英国占领了香港。从此150多年来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明年7月1日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胜利,也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象征。从此,香港将回到祖国怀抱,开始一个新的纪元。 香港回归祖国,将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将是对我们的严峻挑战。所谓机遇,就是使香港更加繁荣、发展、稳定,同时“借助香港发展自己”,使大陆同香港形成合力,更强有力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所谓挑战,就是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我们能不能保持住香港国际贸 易、金融、航运、信息等中心地位,并使香港带动和促进大陆经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共创经济繁荣。可以说,现在是历史性关键时刻,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挑战十分严峻,不进则退。 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明确提出要深圳发挥四个作用: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作用,三是对内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四是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赋予深圳的历史性特殊使命。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香港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 (一)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称“东方明珠”。我们仅从下面的几组数据,就可以窥见这个国际经贸中心的一斑。 香港面积只有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一,但进出口贸易额却占世界贸易额的3.6%。香港的面积只有中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点一,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五,但进出口贸易额却占中国大陆的78.6%。1995年香港进出口贸易额17228亿港元,排在世界第八位。 (二)香港是国际运输中心。 香港有优良现代化的港口。1995年香港港口的货柜吞吐量达1256万标箱,居世界第一位。 香港启德机场1995年处理货物达14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抵港航班达150118班,旅客达2740万人次,为世界第五大繁忙空港之一。 香港与大陆的陆路交通特别繁忙,每天过境车流量3.2万辆次,过境火车乘客1995年达4540万人次。 香港与中国大陆相比,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大陆的22%,空运货物吞吐量占大陆的144%,空港旅客吞吐量占大陆的42%。 (三)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金融业十分发达,名列世界前一百名的大银行,有85家在香港营业。香港银行及接受存款机构共有5900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总额的8%;香港的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股票市场分别排列世界的第五位、第四位和亚洲的第二位。同时,香港还是位居世界第三位的银团贷款中心。 (四)香港是国际信息中心。 香港的信息事业非常发达。香港的信息事业机构、信息传播系统及信息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电话密度高居世界前列,人均国际电讯使用率及拥有传呼机数均居世界榜首。同时,香港还是世界第一个拥有全数码系统电讯网络的城市。 (五)香港是国际旅游中心。 香港旅游业已成为最大的服务行业之一,也是赚取外汇的第二大行业。1995年游客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收入达720亿港元。 近二三十年间,香港经济高速增长。1995年香港国民生产总值达11113.91亿港元,比1979年的894.73亿港元增长12.4倍,年均实际增长7.92%;进出口贸易达17227.78亿港元,比1979年的1417.49亿港元增长12.2倍,年均实际增长8.19%;财政收入达1807.26亿港元,比1979年的167.96亿港元增长10.7倍,年均实际增长7.30%;货柜码头吞吐量达1256.2万标箱,比1979年的130.9万标箱增长9.6倍,年均增长15.2%。 但是,香港目前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缺乏相应的动力;第三产业也面临费用提高、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她的国际经贸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压力和挑战等等。 二、香港成为国际经贸中心的成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只是一个转口港,工业不发达,市场不繁荣,当时经济发达比不上广州,更不如上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创造了持续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繁荣奇迹。究其原因,不外是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条件主要是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和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是自由港式的、高度开放的、国际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外因相统一,才使香港经济起飞成功,成为亚洲著名的“四小龙”之一。 就外因条件而言,除香港地处亚太中心地位,有天然良港的地理条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大陆因素”在起作用。“四十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给香港‘送来’了一批资金、设备和人才,为香港的轻纺工业打下了基础。”在香港经济正在起飞的时候,正籍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香港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大量的劳动集密型企业、初加工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只深圳就有上万家这类企业转移过来,充分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给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从而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发展,于此同时也带动和辐射了华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