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处于严重不合理的状况,这直接导致了整个国有经济的低效运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决定性一环。如果调整这一不合理结构,使国有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或依据进而明确国有经济合理的行业领域分布,只有这样,结构调整才有明确的目标。而过去关于国有经济改革的种种举措之所以难以奏效,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在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为什么要搞国有企业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现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本文试图从世界各国举办国有企业的动因的比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一、典型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分析 在一些典型发达国家,与国有企业涵义最接近的概念是公营企业。一般说来这些国家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有: (一)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要求,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率。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能够拥有巨额生产要素的企业组织,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国有制可以大规模地动员社会资源。例如在英国,随着19世纪产业革命的兴起,在最发达社会的工业部门中,大规模生产单位开始占居主导地位。技术发展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而产业革命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和其他创新,所有这些不是私人所有者能够轻易达到的。政府接管这些产业以提高其效率推动其发展是必要而且可能的。在1945年7月—1951年10月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中电力行业的国有化,主要就是考虑到国家控制是在电力工业中实现大规模资本扩张的最佳手段,同时国家垄断可以冲破以往地方企业之间的壁垒(由于利益冲突限制相互协作也降低供电安全性),按成本最小化的合理方式建立地区供电网络。这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在只有一家公司有效地供应一个市场的地方就出现“自然垄断”)首先在英国实现了国有化。因为在拥有分配网络的行业中,如电话业、煤气业、电力业和供水业等,重复的分配网络就是浪费。 (二)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在欧洲一些国家,当标榜“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执政时,往往扩大国有制的比重,而信奉自由主义的政党执政时,则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主张“社会主义”的工党认为企业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如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和铲除不劳而获现象的手段,因此在其执政时经常倾向于实行国有化政策。又如,80年代初出现的法国第三次国有化高潮即与当时以密特朗为代表的社会党政府关于“法国式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密切联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80年代初法国国有企业部门一度迅速扩大。1936年—1937年法国第一次国有化运动也与当时人民反对大垄断组织的斗争有关。 (三)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 一些行业如果不加限制地任由私人垄断经营,就会剥夺市场力量,存在着让它们完全自由地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去追求利润的危险性。使其国有化便成为政府常用的一种手段。这也是许多国家对一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国有化的重要原因。在荷兰,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接受了电力的生产与销售和煤气的销售,并提供唯一通过市场法来管理的通讯服务,运输也因此而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另外煤也由政府统一管理,因为可靠的能源供给被认为是公众利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西兰,政府创办公营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其遏制由私营煤矿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造成的过高价格和保险费。 (四)为规避政府所受的预算、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法规限制。 美国公营企业多半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而建立起来的。在美国,那些反对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也不拥护把公有制作为控制经济制高点或达成现实政治目标的工具的财政保守派通常支持把公营企业作为一种手段,以将政府的成本从由一般纳税人分担转而摊到某种服务的使用者头上。公营企业被看作是这样一种可供选择的组织,它既允许在公共部门内部提供服务,同时又避免被说成是或者确实成为僵化的政府官僚主义机构。主张建立公营企业的人多半着眼于避免传统政府实体所受到的预算、财政、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就国家一级的公营企业的建立而言,主要是基于预算和行政的考虑。通过建立新的一系列“政府赞助的企业”,可以提供预算外的资金,避免受人员限制,以及其他涉及政府资金、合同、官员和雇员等方面的限制。 美国人认为公营企业具有一系列区别于政府机构功能的特点,如政府不是作为统治者而是以商人身份与公众打交道;作为资产的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纳税人,公营企业被期望提供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和服务;支出费用的多少必须与消费者需求波动相吻合,并且不能受年度拨款的实际限制;具有根据市场支配力量的变动而变化的灵活性,这是一个公营企业不可缺少的。然而事实上这些功能由于种种法律和制度上的原因并未得到很好发挥。对于国有企业,美国人传统的观点是,政府只应该提供那些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却是整个社会迫切需要的服务,而不应该去从事许多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 (五)出于满足战争需要,反经济危机及恢复和重建经济等应变性的考虑而组建国有企业。 无论哪一个国家,国有企业的建立都是经常与战争和危机等事件相伴随的现象。这是与国有制具有快速集中动员资源的特性分不开的。如一战时英国政府把铁路收归国有,政府投资兴办几百个军工厂。二战期间政府对工业累计投资达10亿英镑,其中一半用于建立军工厂(但这带有暂时的性质,如二战结束后,军工厂又卖给了资本家,铁路也退给私人经营)。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1945年7月—1951年10月和1974年2月—1979年4月)的出现虽然带有英国工党进行“社会主义”试验的色彩,但都处于英国经济困难时期。如第一次高潮的背景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损失惨重,经济亟待恢复,而资本家也无力进行新的投资。国有化偏重于燃料、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部门,这些领域资金周转慢,经营不景气,需要大量投资,收归国有后可利用国家大量资金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第二次高潮时正值英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进入滞胀阶段,造船、航空、宇航、汽车制造、电子等工业陷入困境,亟需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技术改造和生产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