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47(2019)03-003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做好三项基础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2]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指出:“创新能力对一国全球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人才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才资本主义’①时代。”[3]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资本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中对于人的投入与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大学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应该进一步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优先议程。重新思考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议题,应该紧扣三个关键点: 第一,大学的中心和主体是“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特别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谁在培养人”,则关系这个首要问题。大学文化的精髓就是以文化人。我们讲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的环境也是人。正所谓“近者悦,远者来”。所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学生为本、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 第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大学教学科研活动高度依赖个人创造性和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世界范围大学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我们在总体上如何看待和评价大学排名,但我们无法否认,世界上每一个大学排行榜,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教师素质、师资配置和学术绩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意见》)。大学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是“人”。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是“人”。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总体上已达到中上等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位次逐步提升。[4]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5]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无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教育总体格局当中,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否实现同步发展,师资资源配置是否达到中上水平?用人机制是否达到中上水平?师资质量是否达到中上水平?社会需求在变,国家的战略需求在变,国际竞争的格局在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无法回避教师队伍建设“不均衡、不充分、不适应”的问题。 第四,“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关键在“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昭示了新时代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和方向。教育现代化,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年一个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个十年,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以大规模、高速度、低成本为显著特征;第二个十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快速迈向普及化;第三个十年,将进入全面普及化和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核心要素是制度与人,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6]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五项建设任务中,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7]。把教师工作置于重点支持战略领域,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优先,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加“人的投入”。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着力改善教师资源配置的四个重要参数,即生师比、人员经费比重、教职员比例以及薪酬水平。 一、生师比 生师比历来被教育系统内外特别关注,高的时候饱受诟病,低的时候也饱受诟病。实际上,当量生师比是个双重意义的指标,既是反映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和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生师比的应用要特别注意时空概念。在时间序列上,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意义;在空间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当量生师比的确定实际上是质量效益、投入产出的权衡。过高的生师比制约教育质量,过低的生师比则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师资因素与生师比权重历来是备受重视的指标因素。良好的生师比是世界顶尖大学的一项基本标准或重要标志。比如,THE世界大学排名的13个具体指标中,95%涉及教师因素,其中生师比的权重为5%。QS世界大学排名的6项指标中,85%涉及教师因素,其中生师比的权重高达20%。US NEWS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中,100%涉及教师因素。其中,美国国内大学排行榜7项指标,其中教师资源占20%,生师比为5%。 我国高校生师比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到高等教育扩招这个阶段,生师比过低,饱受诟病。那一阶段的确如此。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校的生师比急剧膨胀,高峰时达到19∶1,之后进入到平稳回落期,2017年为17.52∶1。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略有差别。这样的生师比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生师比远高于世界一流大学,中西部高校尤其突出,特别是教师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区域差异较大。最近20年来,我国大学在校生规模增长了6倍,高校教师增长不到2倍,大学教师增长未能跟上学生规模的增长。教育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教育的关照度”。生师比是直接反映师生交流频率、体现对学生关照关怀程度的关键指标。拥有更低生师比的大学,更有条件创建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是不言而喻,也是无可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