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中,搞好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能否搞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社会各方都应积极配合或支持国有企业搞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将着重就深化金融业配套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进行探讨。 一、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重大障碍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可界定为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它主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特别是资金、劳动力、机器设备和各种原材料投入的增加,实现产品产量和产值的增加。突出的表现就是争项目、争投资,追求高产量、高产值和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忽视投入产出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应该说,这种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曾经适应了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迅速增强我国国力的过程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现已成为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重大障碍。 1.重投入、轻管理,不讲资金使用效益,致使国有企业债台高筑。不少国有企业借助于地方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的力量,争项目、争资金,逼迫银行提供贷款。但不注重资金的合理使用,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以致不能按期收回投资、不能足额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致使企业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据调查,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0%以上,并且高负债的70%以上是对国有银行的负债。一些国有企业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200%、300%以上。由此导致了银行信贷资产中近20%沦为不良资产,银行面临的风险在不断扩大。 2.重数量、轻质量,不重视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致使产品的质量、品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少国有企业因产品质量、品种问题,导致大量的仓库积压,出现产量越大、积压越多、浪费越严重的局面。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产品最终都因质量下降或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纷纷落马,盈利企业变成亏损大户。 3.重铺摊子、上项目,不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济效益,致使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不少地区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据测算,我国中部与东部发达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落后的西部地区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9%。 4.不讲商业信用,“敢借敢用敢不还”,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越来越突出,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越来越紧张。更有甚者,不少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希望借企业破产,对企业债务一破了之,致使银行信贷资产损失严重,银企关系比较紧张,整个社会的信用关系令人忧虑。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国有企业外延式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尽快予以转变,国有企业应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 根据我国17年的改革实践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们认为,实行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搞集约化经营,需高度重视以下几点: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种种弊端以及实现经济增长转变的必要性、迫切性,把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到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要看到已经具备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这些都为国有企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路子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数量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出路和关键就在于改革经济体制。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结果或产物,不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金融制度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等,就不可能实现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在国有企业非投入型的增长潜力中,体制变革或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增长是最为重要的。③依靠科技不断进步和现代化经营管理。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管理的作用,甚至将之看作是比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三大生产要素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我国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和现代化管理的运用。④社会各方都应高度重视配合支持国有企业搞好转变。转变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国有企业自身要抓紧搞好转轨建制工作,社会各方面都要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