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代过半,日本高等医学机构的改编扩充工作已准备就绪。明治36年(190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原先旧制高等学校的医学部可独立出来,在地方成立医学专门学校。于是在仙台、冈山、金泽、长崎等各地分别开办了医学专门学校(以下称医专)。 岁月更迭,到明治37年9月仙台医专(当时是秋季入学)成立两周年的时候,该校迎来了第二届新生,其中一位就是清朝留学生周树人(鲁迅)。 恰逢日俄战争爆发之际。当年招生编制为一个班,原计划招生110名,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创校以来第一位留学生鲁迅,总计招生111名。和第一届学生一样,班主任是敷波重次郎先生①,副班主任为藤野严九郎先生。学校连续两年任命这两位先生担任新生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其原因应该是两位先生要担任一年级必修基础医学科目解剖学的任课教师吧。 好不容易考上仙台医专的鲁迅其实仅念了一年半的书。但即便如此,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段短暂时光中教过自己的副班主任藤野先生。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摆放着先生的照片,甚至在其之后的人生也将先生作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而对先生充满崇敬之情。这件事在其作品《藤野先生》(《朝花夕拾》收录,1926年)里是这样记述的: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尽管鲁迅在文章开头用了“但不知怎地”这一模棱两可的词句,但将藤野先生作为受益终生的老师而仰慕的理由中,他列举了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里我们将《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原稿(北京鲁迅博物馆编《鲁迅手稿选集》)仔细对照便可以发现,文中写着“他的性格”的地方,最初写的是“他的行为”,后改为了“他的性格”。“他的行为”当然指的是藤野先生批改鲁迅课堂笔记的教育行为,即使从文章的脉络来看,“他的行为”一语更为直截了当,读者也更容易理解。 那么,鲁迅为什么非要修改成抽象的人格表现呢?一般认为《藤野先生》是鲁迅离开仙台20年之后创作的,鲁迅脑海中藤野先生的“行为”历经20年岁月的过滤,不知不觉升华成了“他的性格”。 藤野先生批改鲁迅笔记是这样开始的: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藤野先生》) 开学典礼的第二天即9月13日(星期二)开始正式上课。一个学期(三学期制)的课程表是德语课(每周8课时)、伦理学(1课时)、化学(5课时)、物理学(3课时)、除了体操(3课时)等一般教养型科目之外,作为基础医学科目的解剖学(9课时)、组织学(2课时)。其中,9课时的解剖学课程中敷波先生负责5课时,藤野先生负责4课时,他们分别教授不同的课程板块。组织学由敷波先生任课。开始上课一周后的星期六,藤野先生把鲁迅叫来询问的“我的讲义”指的就是自己承担的4课时的解剖学。 然而,《藤野先生》记述的是第一个星期后藤野先生就开始批改鲁迅的笔记了,这应属文学创作。实际上批改笔记是在开学两个月后才开始的。②关于藤野先生批改的课堂笔记,虽然在鲁迅的记忆中“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藤野先生》),但幸运的是笔记最终被保存了下来,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2005年年末,那本笔记被用精细的图像数据复制,捐赠给了日本东北大学。由于解剖学专家坂井正雄(顺天堂大学)是东北大学牵头成立的“鲁迅研究项目组”的成员,因此,东北大学便把这份珍贵的材料委托给他研究。坂井在对笔记进行详实的考察之后,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了出来,即前述《图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坂井的结论概而言之是这样的:“鲁迅读书的时候,授课方式和现在不同,没有分发印刷品等资料。老师凭借在黑板上的板书和口述进行授课。学生把老师讲的课堂内容逐一记录下来,这样一来,笔记便成了唯一的教材。有的学生是随堂记录,有的学生是课后再誊抄一遍。那时候,学生都是一边看着解剖学的书,一边画解剖图。鲁迅的笔记在开学后的两个月之内几乎全是誊写的,但恰巧在两个月的节点上,誊写变成了随堂记,同时笔记上也开始出现了藤野先生的红笔批改。这成为解开鲁迅课堂笔记之谜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