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于1957年1月创刊,1964年停刊;1976年1月复刊。作为文学史上著名的期刊,《诗刊》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诗刊》复刊”,也作为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被纳入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但是,从问世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来看,由于对已经披露的史料缺乏辨正,又没有掌握相关的档案材料,“《诗刊》复刊”过程的微观研究,做的依然不够。本文根据所搜集的档案资料(下文没有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属此类),与已经公布的史料印证,为研究《诗刊》的复刊过程提供一些史料。 一、相互扞格的史料 《诗刊》在1976年1月复刊,得益于毛泽东的批示。这是研究者都知道的史实。但是,毛泽东的批示是在谁的报告上批的?说法并不一致。 1998年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条注释中写道: (1975年)9月19日毛泽东同意《诗刊》复刊。1975年7月20日谢革光①给红旗杂志社的信中写到,由于各种文艺书刊相继复刊或创刊,因此,《诗刊》的复刊已成为广大群众热切盼望的一件事。9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将此信转报毛泽东。毛泽东在张春桥的报告上批示:“同意。毛泽东九月十九日”。② 简单地说,张春桥在转送谢革光的信的同时,还写了一份报告,毛的“同意”是批在张的报告上的。编者注明:“根据手稿刊印”,看起来应该准确无误。 可是,2013年出版的《毛泽东年谱》“9月19日条”则说: 同日阅姚文元本日报送的山东省章丘县侯家学校谢革光七月二十日建议《诗刊》复刊写给《红旗》杂志社的信,批示:“同意。”③ 这里又说是姚文元送的谢革光的信,毛在信上作的批示。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毛泽东年谱》,都是权威的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同一件事情,说法居然有这样大的差异,让研究者不知所措。 2007年,时值《诗刊》创刊50周年,该刊隆重纪念,不但发表了当事人的回忆文章,还在第1期上刊发了追溯历史的《〈诗刊〉纪要》,其中写道: (1975年)9月19日经邓小平圈阅,同意《诗刊》重新出版的报告呈送毛泽东。毛泽东在报告上批语:“同意。毛泽东九月十九日”。 《纪要》是《诗刊》编辑部自己整理的,被文学史研究者视为“权威”史料加以引用。可这条“纪要”,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了,既没有张春桥也没有姚文元什么事,而是“经邓小平圈阅”送给毛泽东的。 可是,早在1999年出版的《新中国出版五十年纪事》则是这样说的: 10月9日国家出版局和文化部遵照毛泽东关于《诗刊》复刊的批示,联名提出《关于〈诗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提出拟建立《诗刊》编委会和编辑部,由国家出版局统一领导;主编拟由李季担任,副主编葛洛,顾问臧克家;并提出了《诗刊》复刊后的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此报告经邓小平等领导圈阅同意。④ 这里所讲的“邓小平圈阅”的时间,不是9月19日,而是10月9日;而且,邓小平“圈阅”的也不是“同意《诗刊》重新出版的报告”,而是《关于〈诗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 哪一种是历史的真实? 二、送信的是姚文元不是张春桥 档案材料显示,1975年7月20日,谢革光写给《红旗》杂志社要求《诗刊》复刊的信,《红旗》编辑部并没有送给张春桥,而是送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姚文元了。姚文元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红旗》是中共中央的党刊,是他的直辖范围。姚文元接到信后,延宕了两个月,才给毛泽东写了下面这封信: 送上要求《诗刊》复刊的一封信,请阅。 我赞成《诗刊》重新出版,并有一个想法:新出版的《诗刊》可否兼登一部分歌曲、歌词、民歌,以促进新诗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主席曾经指出:“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并且还说过:新诗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大意)。现在诗歌集子出得不少,但内容深刻、能唱、能被人们记住和背诵的好诗太少,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鲁迅对于新诗的意见,我觉得是正确的,他说:“诗歌虽然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我以为内容姑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人家容易记,又顺口,唱的出来。”白话诗要这样做,当然很不容易,要在百花齐放中逐步总结经验;但进一步发挥无产阶级诗歌的战斗作用、真正能更好地为广大工农兵所利用来说,就向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目标前进来说,是应当这样去努力的。《诗刊》而刊登歌曲、歌词(包括某些戏曲曲调的歌词),刊登新民歌,是促进新诗顺口、易记、有韵、能唱的方法之一。真正优秀的革命曲子甚至可以据以再作歌词。中国古典诗词有诗和音乐相结合的传统,革命歌曲如《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都是可以谱曲并更加广泛流传。是不是因此而排斥只能看不易记和不能唱的诗呢?并不。这类诗将还是大量的,包括散文诗。即使很不整齐的“楼梯式”的诗真写得好,还可以发表。编辑部的组织也不太难,老、中、青结合并吸收几位音乐工作者参加就行了。出点“草木篇”之类,并不可怕,我们都是经历过来的。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如同意,可否将来信及此信印送有关部门及政治局同志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