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亦已七十载。在这个基本统一定型的社会形态中发生了多次社会转型,且每一次转型都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七十年来的整个当代中国,大致十年左右会有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转折发生,从而使文学研究的状貌和主潮也随之流转。所以,按照大致十年左右为一段进行观察,依然不失为一种通观七十年来文学研究流变的方法和思路。 但应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的每次转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更多是停留在人们的直接感受和后设想象等感性层面。所以,很多研究在表述历次转型时,往往流于笼统、大而无当的描述和感慨。而对历史和现象的判断,如果没有科学的定量研究做基础,那么就有可能是武断的,无法完全避免人们的质询和怀疑。历史上的诸多转折在多大程度上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新的转型,这些影响和转型具体又是如何表现的?其实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通过具体、系统的数据来坐实和呈现。 七十年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面对大量的文献、复杂的过程,回顾这段历史并对七十年来的研究历程做一个相对客观的勾勒,其实是极其困难的。仅靠阅读有限的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检视,必然会挂一漏万,而如果严格遵循“竭泽而渔”的文献阅读原则,篇篇细读回顾,则又是不现实的。如何对七十年来的研究历程和趋向做出有着坚实依据的宏观勾勒和判断?这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我们认为选取一个有效的视角、依靠数据统计的方法,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七十年来的曲折过程,描画出扎实可信、有据可依的演变轨迹,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事实上,通过数据统计的实证研究是我们近几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希望借助这一手段,通过基于大量研究论文的整理统计,得出具体的数据,勾勒发展曲线,以期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和转折,并在数据实证的基础上进而分析这一转型背后的若干问题,从而建立起数量与特征之间稳定、可信的关系。 一、统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确定了这一研究目标,那么,如何将文学研究论文的数据统计与文学研究状况趋势及特征进行关联,即如何将文学研究文献的量(数据)与质(特征)进行关联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兼顾数据统计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发现某一历史时段研究文献的话题出现的热度(频率)与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趋势、特点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掌握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统计出论题词的频次,是观察和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文学研究的特征、状况的有效途径。 在使用统计这一研究手段时,必须首先明白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在严格意义上,统计方法使用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几个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包括选择的统计对象(样本)的普遍性与代表性、统计对象分类方案的合理性、数据变化的分析方法等。对此,有必要分别做出说明。 (一)统计对象:论题词词频 第一,本统计工作采样的基础:1949-2018年在国内期刊、报纸等媒介发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单篇文章。第二,本研究统计的对象:论题词词频。所谓论题词词频,即从1949-2018年发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单篇文章中提取具有较高频率的论题词进行统计,得出其出现的频次,由此考察某一论题的热度。第三,论题词的选择与提炼:我们根据某一时段集中出现的论题来提炼,尽可能保留原初的词语表述方法。为了便于操作,适当加以归类和调整,比如有关文学史观、文学史格局等方面的研究,我们会根据论文的主要倾向进行提炼;乡土文学及相关文学类型研究,我们将乡土、农村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进行合并处理。 (二)分类方案:七个时段的切分 第一,为了呈现1949-2018年论题词词频的历史变化并兼顾可操作性,本研究以1979年为界划分为两大历史时期,即1949-1978年为第一期,1979-2018年为第二期。第二,在第一期中,按照大致十年为一段,分为1949-1958年、1959-1968年、1969-1978年三个时段。在第二期中,大致分为1979-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8年四个时段。总共是七个时段。第三,分别搜集、整理出每个时段大多数的论文文献,然后从中提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论题词。 (三)数据比较方法:共时与历时 第一,共时性的统计。对七个时段分别计数,选取比例较高的论题词。通过论题词的热度,直观呈现不同时期的热点和特征。第二,历时性的统计。将论题词在每个时段出现的不同频次进行纵向的排列整理,可见出不同时段某论题的升沉、显隐,由此可客观呈现热点、特征、领域及问题的历时性变化。 二、1949-1978年论题词词频统计 由于1949-1978年专门发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的刊物,与20世纪80年代后相比并不算多,本时段的统计所涉及的论文多从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刊物中筛选而出,同时也包含了发表在综合性报刊上的重要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本时期很多文章并非现在一般意义的论文,但为了表述方便,都以论文视之。这三十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论文整体上产量不高,但呈现出逢批判运动即爆发式增长的特点。第一个十年中大型批判运动最多,因此该时段论文数量也最多。第三个十年由于涉及“文革”,部分年份资料空白,论文数量最少。根据实际操作,论题词做了适当归并,如“右派”含“反右”,“新人”含“英雄”“英雄人物”,“工农兵”含“工”“农”“兵”,“群众”含“大众”,“深入生活”含“反映生活”,“民歌”含“新诗形式”,“人情”含“人性”。统计表中所录论题词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部分文学史上的重要词汇出现频率不高,人工统计的局限与误差是一个原因,更与研究本身的滞后性特征有关。另外,由于本次统计以十年为单位,部分横跨不同时段节点的论题词,如“民歌”“人性论”等,其出现频率会被分摊到两个十年中,因此统计结果中的频率亦不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