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其改造与再振兴是中国跨世纪战略发展的关键之地与关键一役 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其改造与再振兴的问题应当提到中国工业化和跨世纪战略发展的关键之地与关键一役的高度来认识,应当提到“九五”和本世纪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难题集中体现于东北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再振兴已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从关系全局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方面看,如果“九五”期间受原计划体制影响最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在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区域经济所拥有的庞大固定资产存量不能加入市场经济运行,国民经济整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全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区域的产业结构不能实现顺畅调整而仍然依赖大量资源投入维持增长,全国最重要的技术装备供应区域自身的技术改造不能尽快完成,国民经济整体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就不可能完成。从可持续发展方面看,由于历史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治理形势最严峻的地区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目前一些区域经济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一些重要的煤炭、石油、金属矿山基地的采掘成本正在加速度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已经引起了区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广泛担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挑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挑战。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实践与理论上的突破,与老工业基地改造方面的突破密切相联。从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方面看,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密集地;另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区域经济的主要依靠。可以说,“九五”是历史留给我们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最后期限;而振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突破口就在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另外,重要基础产业的振兴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问题,国民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问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区域性失业形势严峻与新贫困人口加速度涌现等紧迫性问题等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再振兴密切相联。 国民经济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集中于东北,对国民经济威胁最大的矛盾集中于东北,但中国发展与改革新的期望也在于东北。“九五”与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综合性配套改造之路 对东北老基地改造,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侧重于针对一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套性差。现在看来,解决老基地改造问题要注重综合性政策体系配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彻底改造,贯彻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市场体系、扶持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培育升级产品、安置职工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资金矛盾、保护资源与治理环境等等一系列问题要互相联系起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性配套改造的政策体系包括七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满足国民经济整体需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要密切结合。一个必须明确的认识是,老工业基地只能在不断扩大再生产中才能完成自身的改造,而不可能“停下来”或放慢速度改造。否则潜在危机会立即显现,各种矛盾会同时趋于激化,区域经济有可能很快陷于“休克”。一方面老工业基地不能指望靠降低对国民经济整体在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支持程度来加大自己的改造力量,要在发展中实现再振兴;另一方面中央要对老工业基地的扩大再生产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做出切实的战略安排。二是普惠性政策与区别化政策相结合。从“八五”开始,国家政策已经从“区域倾斜”向“产业倾斜”转换,一般不再开辟财税优惠区别化政策的特殊区域。但考虑到普惠性的规模经济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技术改造政策和正在制定中的衰退产业转产政策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意义,这些政策的重点实施区域选择应当有目的地与老基地改造相结合。三是产业政策要与金融政策、进出口政策密切结合。我国重工业生产能力的主要配置地在东北,而以深交所、上交所为代表的资金聚集地却在南方,在我国目前实行存贷比例管理的体制下,这种产业重心和金融中心空间分离的状况背离了重工业化过程中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密切结合的一般规律,使老基地改造得不到大规模信贷资金的支持。国家对重点工程进口机械设备提供“信用证规模”的政策应逐步转为向国内订货提供买方信贷的政策。这对老工业基地装备业的发展与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四是解决表层问题的政策和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政策相结合。一方面,老工业基地改造不能忽略直接面临的具体问题,对表层的资金问题、就业问题等要拿出能短期见效的对策;另一方面,要尽快对中层次的技术手段滞后、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对深层次的资源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矛盾、提高生产率与保护劳动者利益矛盾、政企分开与市场不完善及企业竞争能力不足的矛盾等问题尽快采取政策措施。五是重点突破政策和普遍展开政策相结合。我国原有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重要缺陷之一是缺乏由点到面的过程,既难于取得经验,又无法有针对性的调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上,一方面是区域内各地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是许多工业城市具有矛盾相对集中的典型特点。新的政策体系应当特别强调点面结合,各项政策一定要有先行试验过程,在典型区域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展开。这对降低政策成本和时间代价,对提高政策效力和避免政策反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六是发展政策与改革政策相结合。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力度,在加快要素市场发育、尽快解除企业包袱、规范市场规则、培育多种所有制形式等方面走得更快一些,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措施要更彻底一些;另一方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就业“铁饭碗”、实行政企分开和把企业推向竞争第一线等方面改革要有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和体制惯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注意避免改革造成区域性的矛盾激化局面。七是国家综合部门的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结合,各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结合。区域内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要考虑产业整体振兴的要求;轻工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衰退产业转产的扶持政策,发挥吸收就业的功能;环境治理要和经济发展充分协调;机械装备业要尽力发挥对其他产业的武装作用等。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大政策措施是改革 从目前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总体水平,而社会利益矛盾的激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其中特别尖锐的是企业依靠贷款扩大再生产和生活水平绝对下降的人口正在加速度涌现两种现象并存所代表的积累与消费矛盾;企业企图通过“破产”方式摆脱债务负担现象普遍化所代表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利益对立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的特殊性与难度,一是企业既受到旧体制的严重束缚,又对旧体制深存依赖;二是所有制严重单一,对任何一方面经济关系实施调整都会对区域经济整体形成全局性影响。“九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进程需要大大加快,其重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改善所有制结构,使区域经济能够在国有企业调整过程中更多地获得其他经济成分增长的支持;二是尽快剥离企业的社会、冗员和债务三大负担,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发育各种要素市场,加快资产优化重组步伐;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形成竞争就业机制。一方面,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各项措施应当率先在东北地区实行;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特殊性,城市经济及就业对少数特大型企业依赖严重等特殊性,形成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的改革模式。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把就业问题摆到刻不容缓的位置 对本溪的典型调查显示,这个155万人口的工业城市中,“放假”职工已达11万人,在岗人员中还有1/3待剥离,六个月不开工资的已有4万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事实上一个城市新贫困人口群正在产生。这种现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专家们呼吁,老基地改造要把就业问题摆到刻不容缓的位置;这一危机正在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各项政策一定要结合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展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远非社会保障制度所能承受。这一迫切性矛盾不能缓解,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战略措施就没有实施的社会基础,社会安定就没有保障,各项经济政策就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典型调查的情况看,现有区域发展战略中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以及对策措施都是远不充分的。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各项政策中,要结合衰退产业调整政策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向区域内导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把能够容纳更多就业的轻工业、第三产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政府要承担起对职工进行再就业训练的职能。总之,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绝不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利益趋向于对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