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1996年的经济形势 根据头8个月经济运行结果的分析,1996年国民经济将大体呈现“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涨势得到较好控制、社会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微观困难有所缓解”的格局。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⒈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基本实现了宏观调控“软着陆”的初衷。初步预计,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在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9%左右),明显低于10%左右的年度调控目标。到8月末,市场物价涨幅已持续22个月呈稳定回落态势(1—8月与1995年同期相比,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6.8%和9%),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在坚持总量适度从紧的宏观大环境下,国民经济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快的增势。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5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3.0%,第三产业增长7.8%。1996年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和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仍保持了经济的正常增长,是宏观调控取得的又一大成效。 始于1993年7月份“治乱降温”为主旨的各项强化宏观调控举措,由于灵活适度掌握调控力度、综合配套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可以说,已基本上实现了“软着陆”的初衷。 ⒉社会供给稳定增长,社会需求平稳回升,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仍将处于基本适度区间。从供给方面看,农业特别是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持续较好收成对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有效平抑市场物价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预计1996年粮食产量将达9500亿斤以上,比1995年增长1.8%以上;棉花产量350万吨左右,下降25%左右。结合主要农产品的库存情况和进出口因素综合考虑,目前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的缺口,市场上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供应较充裕,群众心理稳定。工业生产在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应性调整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199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将比1995年增长13.5%左右,市场“适者生存”原则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社会需求方面看,1—5月由于受资金、气候、出口退税率的再次下调等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增势比较平缓,进入6月份以来,社会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回升较快,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出口总额7月份增长1.3%,8月份增长12.8%。预计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00亿元左右,比1995年约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00亿元左右,增长20%左右;出口总额1490亿美元,与1995年基本持平;进口总额1420亿美元,增长7.5%左右。 从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看,初步测算,1996年全年需大于供的差率仍将在10%左右的基本正常值域内。消费品市场,90%以上的商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生产资料市场,总体上呈现出供略大于求的相对宽松局面。 ⒊财政收支状况趋于改善,金融形势基本正常。1996年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比1995年同期增长17.7%,预计1996年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在15%以上,财政赤字可以基本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 金融改革在适度灵活调节利率和试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货币的流动性逐渐增强。8月末,狭义货币(M[,1])增幅比3月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幅比3月末回落了0.8个百分点。 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但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困难有所加重。预计199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430元左右,比1995年增长1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左右,增长15%左右。但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家庭等的生活困难程度有所加重。 二、关于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经济形势好的一面的同时,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除了收入分配、地区差异、产业、产品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外,最突出的是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低下。1996年是中央提出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第一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改革迈的步子不是很大,效益状况更令人堪忧。应该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年初以来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的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而且逐渐在趋向好转,但总体状况仍远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销衔接水平不高。1—8月累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25%,比1995年同期低0.66个百分点,低于正常水平约3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积压和相互拖欠现象较为严重。截止7月末,全国38万多家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帐款净额分别比1995年同期上升20.9%和17.2%,增幅高于同期现价工业产值的增长;三是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增加。截止7月末,全国38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1995年同期下降36.1%,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48.6%,其中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下降85.4%,亏损面高达45.6%。工业经济效益的较大幅度下滑,既有适度从紧宏观大环境和外贸环境变动的影响,相当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处于停产半停产的困境;又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健全、企业破产难以顺利实施、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进展缓慢等的影响,部分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企业依靠银行“输血”边生产,边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直线上升;还有部分企业以多提折旧、乱摊成本、增加职工工资等方式和途径转移和侵蚀部分利润等的影响。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社会负担重、技术设备陈旧落后、富余人员多等“老大难”问题依旧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使之难于在市场上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开展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