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是否充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无疑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劳动就业作为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及各方面的重视。从宏观方面讲,调整了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支持个体经济发展,大办第三产业,为劳动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从劳动工作本身来看,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通过实施“三结合”(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建立以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服务企业为支柱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从而调整了就业结构,扩大了就业容量。16年来,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2.2亿多人,比改革前30年多出大约2000万人,城镇新就业人员达1.15亿多人,创造了年均安置就业760万人的了不起的成就。城镇失业率由1979年的5.4%下降到1995年的2.9%(不包括企业内部下岗、半下岗的富余人员及其他未登记的失业人员)。预计1996年城镇失业率为3.1%左右。我国劳动就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因此,对今后劳动就业的形势决不能乐观,必须把劳动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落实。 (一)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为劳动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长期繁荣、社会稳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经济增长速度太低,无力解决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虽有利于扩大就业,但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浪费资源,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失稳。只有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才可以避免由于经济波动产生的周期性失业,同时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根据近几年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测算,1997年和“九五”计划的后三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安排在8%左右,实际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10%,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其它方面的协调发展会收到较好的综合效果。为此,1997年要认真贯彻《纲要》,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金、集中力量把市场前景看好、能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国家重点项目保上去,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围绕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开辟新的消费热点,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最终需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城镇民用住宅建设,以此带动建筑业、建材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适当发展汽车工业等等。这样,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会大大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缓解就业压力。 抑制通货膨胀不仅依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就业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前提条件。1995年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1996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逐月回落,1至8月份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6.8%,自1995年11月以来,已连续10个月低于10%,7、8月份当月分别为5.8%,但应当看到物价基础并不稳固,需求扩张和成本推动的压力仍然很大,因此,不能放松。对于当前由于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出现的停工停产企业增加,企业亏损面扩大和就业矛盾增大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好就业工作。 (二)在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也是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国有企业的户数只占全部企业的18%,但提供的职工就业岗位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68%。因此,要继续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和长处。要进一步做好改革、改组、改造工作,加强企业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政府要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困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国有企业要实现就业重点转移,即从过去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转向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弥补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和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九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它对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转产变型容易,适应市场能力强,吸收劳动力多。因此,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应予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纳社会上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条件下能够相对较多的吸纳劳动就业人数。而我国的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发展潜力很大。根据我国国情,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大力发展新兴的邮电通讯业、信息业、咨询业、旅游业等行业,以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大中城市的社区服务业,使之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新的增长点。社区服务业点多面广,收费低廉,服务态度好,填补了商业服务业的空白。社区办小吃店、小卖部、服务社及家庭保姆、做饭、打扫卫生等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是企业大龄富余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合适途径。可采用非全日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阶段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扩大就业容量。企业办的第三产业安置富余人员的项目,应给予贷款或借支一定数量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启动资金。鼓励和扶持劳动者自愿联营和个体举办第三产业,实现自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