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及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类受益匪浅,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的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核灾难的威胁等。对此,人类有了忧患意识,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首先提出了“人类困境研究”,指出了导致未来的人类困境的若干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后西方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布伦特夫人代表该委员会作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提出了“为了保护全球的环境”,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方针,即寻求一个“既满足人类日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的方法”。报告还提出了平等、持续、共同三原则,即平等:不同的国家之间不能相互掠夺,富国不能掠夺穷国;持续:本代人必须考虑未来人的生存发展;共同:要共同遵循平等、持续的原则,即共同性原则。1989年9月,由各国科学家签名发表了《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我国也响应这一号召,编制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李鹏总理在八届四次会议上代表政府提出了科 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反思和调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重新做出的合理性规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思想内涵上来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联系,但是人又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作用来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遵循或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会对自然形成破坏,反过来会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从空间、时间上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来考虑如何为人类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优化的社会发展原则,它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优化的道德原则、生产和消费等原则,同时,它也体现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行为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哲学分析,我们看到,它包含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反映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由这三大规律也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进一步剖析与合理的解释。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人类产生意识就开始了,人不仅有对象意识,也有主体意识,即人能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使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世界对立,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的对立的观念、主体的观念奠定了作为世界主人的基础,使得人追求对自然的人化,将大自然由演化发展到进化、再由进化调整到优化阶段。 为了使大自然发展到优化阶段,必须把握好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尤有代表性的当首推道家的老庄,他们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例如《庄子·知北游》中讲,“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当然道家追求的是单纯的对自然本性的皈依,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掌握的精神。19世纪恩格斯就告诫过人们,“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都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的种种后果,使人们逐步认识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某种追求,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大量生物灭亡或过量消耗能量,人类就会使自己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危害了人类自身。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人体为主体与自然界这个客体是相对立的,但是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自然界也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自然界有不断被人化的一面,人也有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将人的力量转化为自然力量、使人性不断得到解放的一面。当然这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正因为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才应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人类的追求得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们认识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类必须使自然的发展调整到优化阶段的标志。 三、量变能够引起自然界系统的质变 20世纪科学发展引起的哲学的进展,强调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整体性即系统性。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包括人在内是个统一的大系统。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补充了哲学理论的空缺,例如现代系统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热力学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自组织理论的发展,补充揭示了系统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量变如何引起质变,对立面如何实现转化,这就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对立统一、量质互变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在以上哲学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对地球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认为因为地球具备了能够满足生命活动要求的条件,所以地球才有生命。近年来,科学界还认识到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所以地球表面才会有现在的环境状态。地球是一个靠生命来吸收、转移并储存太阳能、靠生命来驱动地球表层的物质元素循环、靠生命过程来调节,控制并保持其远离天体物理学平衡的开放系统,因此地球大气圈与水圈既是产生生命的条件,也是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