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相比,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处于后发状态,基础相对薄弱,在研究方法上受到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直接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领域,茅盾、赵家璧、张静庐、巴金、叶圣陶、柯灵、阿英、黄源等著名编辑家的回忆录,唐弢、姜德明、黄裳、倪墨炎、陈子善等的书话,王瑶、严家炎、陈平原、吴福辉、钱理群、朱金顺、李欧梵、范伯群、唐沅、商金林、刘增人、刘增杰、王晓明、朱晓进、沈卫威、马以鑫、张宝明、应国靖、刘晓丽、董丽敏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的期刊研究,立体地揭示了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多元互动。1990年代以来,以《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现代》《语丝》《万象》《礼拜六》《学衡》为核心的个案研究成果迭出,在文学史的视野中考察现代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生态、文体流变的多元互动,也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的研究成果逐渐多了起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形成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共同生长,因贴近文学现场而充满活力。巴金、靳以、黄秋耘、韦君宜、秦兆阳、龙世辉、何启治、黄伊、许觉民、范若丁、丁景唐、张光年、李清泉、王维玲、崔道怡、张守仁、章仲锷、李子云、周昌义、柳萌、王培元、徐兆淮、牛汉、何锐、程永新、刘宁等编辑家的著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潘旭澜、洪子诚、刘锡诚、於可训、陈思和、程光炜、刘福春、吴俊、孟繁华、王本朝、陈为人、谢泳、杨扬、施战军、黄发有、靳大成、李频、徐庆全、邵燕君、蒋登科、申霞艳、沈永宝、宋家宏、李明德、武新军、杨庆祥等学者从不同侧面考察文学期刊与文学变迁的复杂关系,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趋势。从研究成果的形式来看,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新生力量,如果他们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继续留在学术圈,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很可能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学术领域。而且,这一领域相当一部分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都是学位论文的修订版,不少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是学位论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学术领域有没有发展后劲和学术活力,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完成情况是重要的学术指标。 一、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进展 在最近二十年的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工作中,不少学者、编辑家以自己的扎实劳动,推动了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前行,提升了学术含量。首先,文学期刊史料的整理与发掘初见成效。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编的历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有与期刊相关的内容,不过与文学期刊直接相关的内容较少。李频的《共和国期刊6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市场研究与方法求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期刊发展报告:区域发展与市场类群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将一部分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学期刊纳入视野,但大多一带而过。目前常见的当代文学期刊史料著作,绝大多数是文学期刊社主持编纂的纪念文集和各类文选,譬如《人民文学》杂志社印行的《与人民同行与中国当代文学同行:〈人民文学〉创刊55周年》和《〈人民文学〉创刊六十周年:1949-2009》,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金收获纪念文丛”(包括《大家说收获》《收获年轮》《绘本收获》),作家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诗刊〉创刊60周年文论选》(上、下)和《〈诗刊〉创刊60周年大事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文学:我的主张》和《〈钟山〉四十年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集》(贾梦玮主编)等。何启治的《文学编辑四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徐兆淮的《编余琐忆:我的编辑之路》(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版)、范若丁的《编辑部内外》(花城出版社2017年版)、张守仁的《永远的十月:我的编辑生涯》(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等著作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学者主持的文学期刊史料整理成果较为缺乏,较有代表性的有靳大成主编的《生机——新时期著名人文期刊素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王保生的《〈文学评论〉编年史稿:1957-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和吴秀明、郭剑敏编选的《文学期刊、社团与流派史料卷》(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之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 其次,对典型个案的研究佳作迭出。扎实的个案研究是全面、系统的宏观把握的基础。在近二十年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典型个案研究。《人民文学》等代表性期刊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截止到2018年年底,中国知网博士硕士论文库收录的以《人民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就有三十七篇(参见表一),而且数据并不全面。据我所知,一些博士硕士基于保护原创性的考虑,会设置保密期,因而没有及时提交和上传。我在南京大学指导的一篇2011年答辩的博士论文《〈人民文学〉与新时期文学思潮的转换》(作者:杨会)就还没有上传。同一时段整体研究当代文学期刊的论文仅有十四篇,而且大多数都是研究期刊的一种走势或者某种类型的期刊。近年研究典型个案的代表性著作有:吴俊、郭战涛的《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李红强的《〈人民文学〉十七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郑纳新的《新时期〈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武新军的《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蔡兴水的《巴金与〈收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谢波的《媒介与文艺形态:〈文艺报〉研究(1949-1966)(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蒋登科的《〈诗刊〉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等。
再次,当代文学期刊的整体研究蓄势待发。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课题中,从2011年以来现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成为立项数量快速增长的领域,大多数课题都是对某一类型、某一时段的文学期刊进行整体把握,典型个案研究聚焦于《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人民文学》《文艺报》《诗刊》《星星》《红旗》等极少数标志性期刊。近年高校人文社科的研究受到“项目化生存”的影响,国家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术研究的一种指挥棒,而且立项课题的学术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审视现当代文学期刊的成果预计将处于一种增长趋势。作为第一手文学史料的原创文学期刊,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文学史的草稿,以文学史的整体视野观照当代文学期刊,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学术价值。《人民文学》《文艺报》《收获》《当代》《十月》等代表性期刊,都是当代文学史家无法回避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文学史的整体视野中考察当代文学期刊的价值和意义,本身就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宏观研究当代文学期刊的代表性著作有:杨聚臣等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李明德的《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颜敏的《在文学的现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李卫华的《中国新时期翻译文学期刊研究: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鲍国华主编的《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史论》(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这些著作大多采取抽样分析的方法,考察期刊发展与文学思潮、文体风格的互动,以点带面,从不同的侧面展开对当代文学期刊的历史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