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底,北京五四大街的红楼举办过一个“马裕藻与北京大学”专题展览。马裕藻(字幼渔,1878-1945),祖籍浙江鄞县,民国期间多年担任北大国文系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在国文系诸多浙籍教授中年岁最长。谢兴尧在《红楼一角》中说:“幼渔先生之在北大,真是当朝一品,位列三台。北大国文系之闻名世界,马氏之功实不可没。”[1]第一句话是不过分的。当年北大教授治校,评议会决定一切,“公主府(马神庙)银安殿(北大评议会)上那二十四把金交椅,他总算是首座”。[2]周作人称他“性甚和易,对人很是谦恭……与旧友谈天颇喜诙谐,唯自己不善剧谈,只是傍听微笑而已。……他又容易激怒,在评议会的会场上遇见不合理的评论,特别是后来‘正人君子’的一派,他便要大声叱咤,一点不留面子,与平常的态度截然不同。”[3]为什么马裕藻如此对待“‘正人君子’的一派”,周作人未作解释。马裕藻留日时曾从章太炎学音韵训诂,典型的旧学出身,与英美留学的“正人君子”知识结构不同,但是在堂堂北大,旧学却一度压倒新学。周作人同一篇文章里还提到马裕藻有誉妻癖,在女师大国文系讲课时学生竟然插嘴,建议谈谈他的内人。[4]学生并不敬重他,课堂的气氛很不严肃。 1925年5月,许广平等6位“暴烈学生”被杨荫榆或者说女师大校方开除后,学潮更剧。5月27日,《京报》登载7位女师大兼职教师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署名次序是马裕藻、沈尹默、周树人、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一年多之前在钱粮胡同聚寿堂密谋“倒杨”的四位浙籍北大教授[5]都出面了,再加上周氏兄弟和李泰棻。这位李泰棻籍贯河北,颇得冯玉祥信任。国民党1928年6月北伐胜利后,李泰棻做过北平特别市教育局长,这时华北教育大权已经落入李石曾之手。 浙江人在北大国文系专权,周作人的回忆并不回避:“沈尹默与马幼渔很早就进了北大,还在蔡孑民长北大之前,所以资格较老,势力也比较的大,实际上两个人有些不同,马君年纪要大几岁,人却很老实,容易发脾气,沈君则更沉着有思虑。朋友们送他一个徽号叫‘鬼谷子’,他也便欣然接受,钱玄同尝在背地批评,说这混名起得不妙,鬼谷子是阴谋大家,现在这样说,这岂不是自己去找骂么?但就是不这样说,人家也总觉得北大的中国文学系里是浙江人专权,因为沈是吴兴人,马是宁波人,所以有‘某籍某系’的谣言,虽是‘查无实据’,却也是‘事出有因’……”[6]周作人尚且承认“事出有因”,可见不是虚言了。钱玄同自己意识到沈尹默的行迹近乎“阴谋大家”,徽号道出了实情,才有此顾虑。沈尹默对“阴谋家”的名号不甚在意,因为自己所属的“某籍某系”当权,别人无可奈何。 马裕藻、钱玄同和沈兼士都是章太炎的学生,远离浙江家乡,抱团更紧。他们到北京的大学任教,就和改朝换代一样,带来一股杀伐之气。沈尹默说:“太炎先生门下大批涌进北大后,对严复手下的旧人则采取一致立场,认为那些老朽应当让位,大学堂的阵地应当由我们来占领。我当时也是如此想的。”[7]在无数关于北大办学“兼容并包”的叙述中,派系夺权的事实被边缘化了。以门户来定敌友,是传统文人的陋习。严复辛亥年批《宋史·王安石传》,留下一段“太炎先生门下”不知的道理:“人之攻我而立异者,不必皆奸人,而其助我而和同者,亦不必皆吾利。微论吾所重者非也,就令而是,而智量相殊,吾之所知所及见者,彼有不及知不及见也。至于学术不同,信守互异,由是愤好之趣,烦然大殊,吾出死力以与之争,幸胜而所伤已众矣。”[8]这位北大老校长思想开明,他所说的道理,很多人一百年之后还不明白,更不必说当时了。 沈尹默的回忆文章《我与北大》流露出浓厚的派系意识,对研究北大校史是极有帮助的。据沈尹默自述,蔡元培1917年1月出任校长不久,他就与蔡作了一次长谈,实际上是为他出点子的,最重要的就是组织权力极大的评议会。蔡元培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不知不觉地受到以沈尹默为代表的章门弟子的摆布,校长的权利受到很大限制。[9]谁能控制校评议会,谁就能控制北大。1924年北大评议会共16人,沈氏三兄弟均为评议员。沈尹默心里并不尊重蔡元培: 蔡先生的书生气很重,一生受人包围,民元教育部时代受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菊生)等人包围(这是因为商务印书馆出版教科书,得教育部批准,规定各学校通用,就此大发财),到北大初期受我们包围(我们,包括马幼渔、叔平兄弟,周树人、作人兄弟,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亦即鲁迅先生作品中引所谓正人君子口中的某籍某系),以后直至中央研究院时代,受胡适之、傅斯年等人包围,死而后已。胡、傅诸人后来和我势同水火,我南迁后,蔡先生时在京[南京]沪间,但我每次拟去看蔡先生,均不果,即胡、傅等人包围蔡所致。[10] 蔡元培有士君子之风,他默察身边的人物,自有独立的判断。1917年春夏间,江苏教育会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主持者为蔡元培在南洋公学任特班教习时的学生黄炎培,蔡元培同为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结束后蔡元培辞职离京,他的真实感受是无法明说的。北大评议会派马裕藻、沈尹默、徐森玉三位教师(另有学生代表)到杭州找汤尔和,要通过他请蔡元培回校,汤尔和见到三位浙江同乡说:“我昨天就知道你来了,蒋竹庄(即在民国元年协助蔡元培创办教育部的蒋维乔)从北京来电报说:‘某某阴谋家到杭州来了,你要注意!’我听了也不搭腔,先问他蔡先生在何处,他说:‘我明天陪你们去看蔡先生。’”下面的事对北大的发展而言是决定性的:蔡元培可以回北大,条件是先由蒋梦麟作为他的个人代理到北大。蒋梦麟是浙江余姚人,正在为黄炎培(或黄炎培负责的江苏教育会)编杂志《新教育》,自己也是江苏教育会的理事。在沈尹默等可以左右北大评议会的浙籍教授来看,同为浙籍的蒋梦麟却是黄炎培势力的代表。沈尹默在《我与北大》一文说得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