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近年来在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出现,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学生满意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1]。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直接反映了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满意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政策落地落实情况[2],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改进、政策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大学生和教师对我国大学教育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呈现怎样的学生特征、学校特征和区域特征差异,是否存在历时性差异,及其背后具有怎样的原因等问题,值得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5—6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第一轮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高职生和企业雇主;2018年5—6月,开展了第二轮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本科院校师生、高职院校师生和企业雇主。本研究基于两轮调查结果,专门就本科院校师生的教育满意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图1 本科教育满意度理论模型 一、理论模型、工具与方法 (一)理论模型 1.满意度理论模型与假设。在模型设计上参考了国内外大学生学习与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同时吸收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设计理念,最终确定的结构方程模型包括5个潜变量,即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公平感知、教育环境感知和教育总体满意度。在该模型假设中,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和教育公平感知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总体满意度,同时教育期望还会通过教育质量感知、教育公平感知和教育环境感知的中介间接影响教育总体满意度。(见图1)感知是人们对客体的主观认识、主观判断和主观评价,体现了客体对人们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人们对教育质量、教育环境和教育公平的感知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对教育质量、教育环境和教育公平的认识程度和满意程度。考虑到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本研究把高等教育满意度的五个组成部分指数得分均以“值”或“满意度”来表述,从而有了教育期望值、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和教育总体满意度的概念。 2.模型构建与检验。福内尔(Fornell)指出,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顾客满意度和质量评估的频率分布通常是负偏态的[3]72。为减少极度偏态而产生的统计误差,满意度指数测评采用7分制,使受访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区分,使用多重指标测量也能够减少偏差。模型估计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该方法采用迭代技术对因果模型进行估计,不需要数据分布假设,相比于LISREL分析方法更适用于满意度测评。 利用SmartPLS 3.0软件中的PLS程序运行满意度模型,测量模型为反映型。由PLS模型检验结果可知,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和总体满意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组合信度(CR)均大于0.8,区别效度(AVE)均大于0.6;质量感知、环境感知、公平感知和教育总体满意度的测定系数约大于等于0.4,各指标符合模型质量检验的要求。总体满意度
为0.705,大于0.65标准。(见表1)总体看来,该模型可用于对本科教育满意度进行测算。 3.满意度指数计算方法。通过PLS方法进行模型估计(见图2),得到学生满意度潜变量(LV)与其测量变量(MV)权重,就可以加权计算每个学生的满意度分值。
上式中,η为学生满意度潜变量,
为该潜变量对应的测量变量,k为该潜变量对应的观测变量个数。以学生总体满意度为例,学生总体满意度潜变量有3个观测变量,且取值为1~7,所以公式可简化为:
若将潜变量中各显变量的权重进行归一化之后,该方程可进一步简化为:
在个体满意度指数得分基础上,再使用算术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分别计算高校、地区和全国三个层面的满意度指数。多个层面的满意度指数构成了本科教育满意度指数体系。本研究中,各省和各校的学生满意度指数,采用各省和各校学生满意度的算术平均值;全国学生满意度指数,采用加权系数进行计算,加权系数是各地区当年毕业生人数占全国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这有利于克服调查过程中,某些省份实际参与高校数多于或少于抽样高校数。全国本科生满意度指数(Chinese Undergraduates Satisfaction Index,CUSI)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