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9)04-0052-08 一、问题缘起 独立学院作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背景下由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合作举办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至今已经走过20余年的历程。2006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这是独立学院转设首次进入公众的视野。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提出在5年之内,由独立学院提出考察验收申请,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教育部考察验收,核发办学许可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在《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工作说明》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已设独立学院给予五年过渡期,其中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为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与此同时,我国一批由民营企业、个人、外资企业投资举办的独立学院在办学发展过程中,“依附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希冀脱离母体高校、借船出海、自主发展、独立办学的内驱动力不断增强。 在此背景下,随着国家政策导向驱动和独立学院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全国一批独立学院走上了脱离母体公办高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新道路。截至2018年8月,全国有独立学院265所,共有6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63所民办本科高校(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属于同一个社会投资方,合并转设为沈阳工学院)。已转设独立学院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含已转设)的19.45%。 当下,独立学院正处在十字路口,5年过渡期早已结束,面临着迎接考察验收、核发办学许可证、资产过户、土地达标、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对于未来发展走向普遍感到迷茫和困惑。一些独立学院对于转设利益得失心存顾虑,对规律认识不足;有的独立学院投资者与举办高校对转设的认识分歧严重,甚至对簿公堂,通过法律途径调解。 那么,独立学院转设后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转设效果如何评价?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依法治教的当下,诸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未来发展走向,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涉及。 本研究基于对全国部分已转设独立学院多年来的跟踪研究、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通过对全国64所已转设院校的发展成效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深入掌握我国独立学院的转设基本现状、转设发展成效,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及转设的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者对独立学院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期刊(CSSC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搜索篇名“独立学院”的研究文献,共获得论文591篇。通过对逐年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发现,在2004-2018年间,出现了两次对独立学院问题研究关注的高峰,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 研究进一步对CSSCI期刊数据库2004-2018年间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通过高级检索篇名“独立学院”并含“转设”,精准搜索到文献124篇。选取关键词分析,将聚类选择为3,检索节点过滤频次在5次以上的文献数据,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的研究中,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处理、民办本科高校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自主权的获得、办学主体的利益、财政性经费的支持以及转设政策等问题,是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这一时期高被引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研究者对独立学院转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图1 124篇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图 其一,对独立学院转设背景、意义、内涵的探究。潘懋元认为,当独立学院在政策鼓励和母体庇护与哺育下成长壮大的时候,就应该允许它在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下,从母体彻底分离出去,翅膀硬了,羽翼丰了,独立飞翔是进化的规律。[1]冯向东提出,转设实质是公办高校退出,由其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继续作为举办者。[2]实践表明,独立学院转设是国家重大政策导向与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随着独立学院自身办学品牌不断积淀,对于母体高校的依赖降低,办学条件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标准时,转设就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一条出路。 其二,对独立学院转设困难、瓶颈、政策建议等的研究。独立学院转设涉及投资方、举办高校、独立学院、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切身权益,因此利益博弈激烈。钟秉林、赵应生发现,不同产权主体对转设态度不尽一致,加剧了转设难度。[3]彭华安认为,导致独立学院转设执行困境的根源在于政策问题的跨界性、目标群体的多样性、政策的冲突性和模糊性。[4]贺春兰发现,高额“分手费”是困扰转设的拦路虎。[5]阙海宝指出,转设政策执行的关键是产权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