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本月上旬,独联体成员国政府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例会,审议了近20项议题,就建立共同科技空间、民航现代化、天然气过境等问题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但由于存在分歧,有关扩大跨国经济委员会职权等决议未能被通过。 各国首脑在跨国经济委员会职权问题上的分歧,反映了当前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步履维艰的现状。今年独联体签署了47项协议,但一系列问题仍未解决,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没出现转折性的突破。 独联体的主体是从原苏联解体而来的独立国家,它们决定着独联体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联合则是独联体存在的前提,没有联合,自然不存在这个“体”,剩下的只能是单个的独立国家。独联体成立近4年来,除波罗的海3国以外,原苏联其他12个加盟共和国均已加入其中,先后召开过近20次国家元首和首脑会议,成立了一整套组织机构,并制订和签署了五六百项文件。但在独联体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独”与“联”这样一对矛盾,并对决定独联体的走向起着主导作用。 苏联解体后,传统联系中断,丧失了能源、材料供应保障和产品销售市场,各独立国家普遍出现生产下降、经济滑坡、居民贫困化的危机局面。以乌克兰为例,据专家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不及苏联解体前的一半。同时,在当前对外贸易中,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占国家外贸总额的56%以上。经过痛苦的教训,独联体国家看到,恢复传统联系,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一体化,是克服共同困难的重要出路。 但是,独联体国家的联合也是相对的、有限的。首先,各成员国都程度不同地处在巩固独立的阶段,经济转轨刚刚起步,年轻国家都把巩固政治、经济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作为当前头等重要的任务。因此,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他们参与独联体合作的基本原则。集体安全体系和关税同盟参加者不多,反映了某些国家在这方面存有疑虑。其次,由于各国地位不同,在政治、经济、安全利益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一体化的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利就干,无利则散。再次,独联体签署文件虽多,但实行者少,多边合作效率不高,一些成员只把独联体当作多边磋商机构,而解决实质问题更注重于双边合作。由此看来,独联体内的联合尚需要时间,还有待于各成员国独立的巩固,国内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独联体成立之初,对这个组织的性质和发展前景,人们看法不一。有人戏称它是处理苏联解体善后事务的“兄弟分家事务所”;也有人说它是取代苏联的“联邦”或“邦联”性的未来国家机构的过渡形式;还有人说它是后苏联独立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应当说,独联体在处理兄弟和平分家事务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从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割断联系到联合势头加强,独联体在一体化方面也取得某些进展。但联合的势头仍处在协调演进阶段,联合到何种程度,还取决于各独立国家的立场。 (本报基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