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欧洲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主要表现为边界的变动和军事战略地图以及政治关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欧洲大国俄、德、英、法之间关系的互动。文章作者认为,英、法、德三国都在提防俄罗斯的同时向俄罗斯接近,英法的关系在密切起来,德国则牢牢地拢络法国推进欧洲联盟。 对欧洲的新格局来说,尘埃尚未最后落定,但一种建构新格局的板块结构已经显示出了雏形,这是一种由欧洲联盟、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以及“维谢格拉德集团”和“中欧倡议组织”组成的三大板块结构。 欧洲格局的变化也使欧洲的安全结构发生了变化,北约、欧洲联盟及其西欧联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为欧洲安全结构的三大支柱。文章认为,北约有其存在下去的重要理由,但其职能要调整。西欧联盟作为欧洲联盟的一个防务组织将在欧洲的安全格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也决心发挥比它以前更大的作用。 一、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和大国关系的互动 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不仅结束了维系40多年的雅尔塔体系,而且使欧洲的地缘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边界的变化。 由于德国由两个变为一个,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统统变成了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分裂成5个国家,欧洲的版图上一下子冒出了将近20个国家,这就必然地形成了许多新的疆界。 首先,德国的统一使原来把欧洲划为东、西两大块的界线由原来东、西德之间的边界东移到了奥得-尼斯河边界,即统一后的德国与波兰之间的边界。这使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了。 其次,苏联的解体整个地改变了东欧与前苏联的边界。过去,整个东欧的东部和北部与一个统一的苏联接界,如今,与东欧接壤的国家有俄罗斯(通过俄罗斯飞往加里宁格勒)、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5个独立国家。具体地说则是:波兰与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毗邻,匈牙利同乌克兰接壤,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比邻为居。捷克斯洛伐克于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完全脱离了与昔日苏联的疆土接触,其东、南、西、北四邻国分别为斯洛伐克、奥地利、德国和波兰,而斯洛伐克则除与奥地利有一小段边界相接壤以外,其国土的绝大部分处在捷克、波兰、匈牙利和乌克兰的环抱之中。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自1991年6月以后逐渐分解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以及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5个国家。这一分裂使原来与南斯拉夫接壤的意大利、奥地利和希腊3个西方国家现在仅与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有边界联系,而克罗地亚、波黑和南斯拉夫联盟3个国家则在相互间形成新的边界,与西方脱离了直接的陆地联系。 2、军事战略地图和政治关系的变化。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由东欧国家组成的与西方集团相对抗的安全保护带。但东欧的剧变使苏联失去了这道战略安全屏障,华约的解散和苏联从东欧的撤军,标志着苏联在军事上控制东欧时代的结束。而苏联的解体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军事战略地图。于是,一方面北约成为一个失去对手的强大军事集团,另一方面,东欧国家逐渐感到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既来自对诸如已经爆发为热战的波黑战火可能蔓延的忧虑,也来自对东欧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可能激化为武装冲突的担心,又来自对前苏联地区,特别是俄罗斯的政局变化可能威胁到东欧的恐惧。在莫斯科发生政局演变时,东欧的原华沙条约成员国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国家的安全问题。总之,东欧地区缺少了一种保障安全的国际性结构。早在1990年底,东欧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称此为“安全真空”。后来原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韦尔和其他东欧国家领导人用“安全真空”这个词来泛指东欧面临的广泛的不稳定。但是,自然界不喜欢真空,国际关系中的安全真空会导致安全危险。欧洲地区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几场地区性的战争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说是由于一时的安全真空所造成的。为了填补这种安全真空,东欧国家作出了种种努力来编织新的安全网。 东欧国家为自己编织新安全网的努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其一,与相邻国家签订友好合作条约。从1990年下半年起,除东德外的东欧原5个华沙条约成员国纷纷同周边国家签订友好合作条约或协定。从1990年8月至1992年8月的短短两年间,它们签订的双边条约和协定多达45个,其中匈牙利12个,罗马尼亚11个,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各8个、波兰6个。这些条约和协定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交流。在军事条约中大多强调地区的非军事化,增加军事活动的透明度以及互换军官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东欧国家在同解体前的苏联签订类似双边条约时,都不同意苏联提出在条约中写明“缔约双方不得加入针对对方的任何军事联盟”的要求。 其二,组建区域性合作组织。自1990年以来,东欧国家相互之间或与其他国家先后成立了“维谢格拉德”集团、“中欧倡议”组织、“波罗的海大会”、“喀尔巴阡山欧洲区”、“喀尔巴阡山-蒂萨河组合”等区域性组织,其中维谢络拉德集团的军事合作性质尤为明显。 其三,要求加入北约。东欧国家在剧变以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北约靠拢。如波兰领导人认为,波兰安全政策的基础和防务战略的核心,是尽快加入北约。捷克总统哈韦尔以“我们实际上是北约大家庭的一部分”为题在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文章说:中、东欧国家要求加入北约不仅是要获得保护,而且也是声明自已对自由和民主事业承担一份责任。①匈牙利则明确地表示了要加入北约的愿望。如今,匈牙利已经同意北约的预警飞机进入国家领空,执行对原南斯拉夫地区内民族冲突情势的监督,并且开始从北约国家购买武器装备;波兰已经同北约拟定了联合军事演习计划,并与法国、希腊、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北约国家签署了军事合作协定;捷克已按北约模式改编自己的军队建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正在加强与北约的接触。除此以外,东欧国家与北约组织的非军事科技合作也在加强。双方数百名专家就许多军科项目进行共同开发和研究,大批北约组织的科技人员到东欧一些国家讲学和提供技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