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里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国防部构建了一整套新的针对苏联的竞争战略,被称为成本强加战略(cost-imposing strategy)。该战略的目的是在与苏联进行长期性竞争的大背景下,重新评估和规划美国的国防战略,重估美苏竞争态势、把握并利用苏联战略缺陷,重新夺回20世纪70年代因陷入越战和美苏缓和失去的优势地位。这一战略是多种子战略汇总而成的一个整体,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是美国针对美苏竞争出台的大战略设计。①这一大战略的制定基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大新变化:一是随着核武器的研发和大规模生产,世界进入“核恐怖平衡”状态,加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强力推动下,国家间正向和负向相互依赖水平同比加深,大国战争的门槛显著提高”。②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都意识到双方都无法承受直接碰撞的巨大代价,形成了和平竞争的战略默契。二是大国竞争由单一的零和军事竞争转变为非零和的多元综合性竞争,竞争范围从军事和安全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竞争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竞争尤其是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再以追求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为宗旨,而代之以争取相对安全竞争优势,以压倒对方斗争意志从而迫使对方屈服为目的”。③历史证明,竞争性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在冷战伊始为美苏长期竞争设定的既定目标,“最终瓦解或软化苏联集团……否认莫斯科扩张的成果,增加克里姆林宫的政策运行压力,从而迫使苏联体系承受其自身失败的冲击”。④ 里根政府的成本强加战略是大国竞争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主要被美国集中使用于军备和科技竞赛领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强加竞争成本的方式给苏联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从而赢得竞争的最终胜利。虽然将冷战的终结原因归于美国成本强加战略的成功运用未免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巨大的竞争成本消耗使得苏联在冷战后期陷入严重经济困境,难以继续承受同美国的长期竞争,间接引发了苏东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变化和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 一、成本强加战略的类型 成本强加战略研究是美国对外竞争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在对苏关系上属强硬派人士,极力支持重整军备的战略方针,并且拟定了对苏竞争战略。⑤但是这一战略并未引起中国学者的足够兴趣,目前尚未出现与竞争战略的历史和理论相关的中文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对竞争战略的关注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兰德公司等智库出台的一些有关美苏竞争的战略报告,例如1972年安德鲁·马歇尔(Andy W.Marshall)为兰德公司撰写的研究报告,就是有关美国竞争战略的较早的代表性成果,该报告着眼点在于美苏军备竞赛,系统阐述了成本强加战略的理念,构成了80年代美国竞争战略的基础。⑥大致从2008年开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美国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讨论对中国重新使用成本强加战略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问题,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⑦可以说,当前美国学界重新关注竞争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为应对中国崛起寻找有效的战略工具。2014年,新美国智库发布了由托马斯·马肯(Thomas Mahnken)主笔的战略报告,认为成本强加战略是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在过去的长期性和平竞争中,大国都采取有意识的策略将竞争成本强加于竞争对手以实现其目标”。⑧该报告总结了三种最主要的成本类型。⑨二是美国学者哈尔·布兰德(Hal Brands)认为,有效的成本强加和形成相较于竞争对手的不对称优势是赢得长期性竞争的关键,并提出了“成本曲线”(cost curve)概念作为评估成本强加效果的分析框架。⑩ 成本强加战略是一国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将巨大的竞争成本强加给竞争对手,迫使竞争对手在两种结果中做出选择:在明显不利的基础上持续竞争或者选择退出竞争的一种国际战略。(11)该战略力图最大程度增加竞争对手的资源负荷,打击的是他们持续性施压的能力和潜力。哈尔·布兰德认为,主导竞争意味着始终保持着相对低廉的竞争成本,理论上,一个富裕国家可以通过追求一种压迫对手采取低效率战略的方式击败一个处于弱势的挑战者,但是最好的战略——尤其是针对一个资源有限的超级大国——使用有针对性的投入来提高对手的成本,转移其资源,并削弱其跟上节奏的能力。(12) (一)概念的操作化 为了在抽象概念与经验事实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本文对成本强加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必要的操作化处理,以便于观察测量。首先,一国的经济实力是构成其军事实力等物质性权力的基础。与政治成本、人力成本等其他类型的竞争成本相比,经济成本自身也更为直观,可测量和描述性也更高。因此本文在构建成本强加战略的分析框架时,仅保留和关注成本强加中的经济成本,通过竞争投入占GDP的比值来反映经济成本的大小。其次,成本强加的成立也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性条件:理性。理性包括了具体政治目标的客观存在(通常是具体的而非意识形态等抽象的政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精心计划。成本强加代表的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配置战略资源以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手段和方式,(13)初衷就是要通过强加竞争成本的方式达到遏制竞争对手的政治目标。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冷战,虽然大国竞争的历史中充斥着各种类似成本强加战略的案例,如英德海军竞赛中,英国于1906年掀起“无畏舰革命”,造成德国既有舰船类型变得过时,迫使德国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跟进,直至1912年因财政物力匮乏而放缓海军扩展速率。但是这种成本强加战略的效果并不是英国通过有意识的战略行动获得的,英国的初衷只是维持其海军规模优势并非将竞争成本强加给德国,因此并不能算作成本强加战略的相关案例。 本文选取了两种最为重要的成本强加战略类型,即密集投入型和技术革新型,通过对具体类型的分析,进一步诠释成本强加战略的内涵。上述两种类型在冷战后期被美国运用于对苏军备和高科技竞赛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收益。 (二)密集投入型成本强加战略 所谓密集投入型“成本强加”战略,是指与特定竞争对手在特定竞争领域进行长期性、高强度的成本投入竞赛,从而将巨大的竞争成本强加给对手。特点是竞争长期性和投入密集性。此类成本强加的有效性受到长期竞争承受力大小与重要利益的集中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