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9)03-0052-14 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COMOS-IFLA)在印度德里召开大会,审议了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ICOMOS-IFLA Document on Historic Urban Public Parks),该文件强调了城市历史公园的多方面的价值,以及对其各个要素进行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性。[1]相较于建筑遗产,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因此上述文件一方面强调了保护对象的公共性特质,另一方面则将空间列为首要保护要素之一。城市历史公园是一种空间遗产,是具有普遍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空间环境。这里说的“空间”绝非单纯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城市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概念来自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原指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实体空间场所[2];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将“文化空间”定义为“人们见面分享或交换文化方面的做法或想法的物理空间或象征空间”[3]。城市文化空间是指与人类活动、行为(或感知)、空间原型和周边环境特征相关联的城市空间,其概念不仅仅包含实体,也包含感性的现实。[4]城市历史公园作为历史文化的容器,是抽象的价值体现与表达的物质载体。文化空间理论有助于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空间价值的概念、分类与表现形式,为公园空间历史文化价值的转译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目前,研究者对历史公园的价值评价常从遗产保护视角[5-7]展开,尚无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刘曦婷(2014)从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园林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8],但没有涉及城市历史公园的空间特性,也未将价值认知和评估与公园空间相联系。周向频(2016)引入GIS、RS、空间句法等技术手段,将近代公园价值认知与空间信息相结合,从技术上对近代公园历史价值的量化评价进行了探索[9],但没有从理论上更深入地思考城市历史公园的空间与价值的关系。实际上,已有大量研究从公园的空间出发,分析历史演变、设计手法、风格特征、新中国园林政策等设计历史信息;或者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研究公园里的社会冲突[10]、公共空间的生成与拓展[11]、公共空间与市民生活[12]等内容。这些研究基本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量化研究相对较少。总的来说,目前有关城市历史公园的价值评价体系不统一,从空间出发的量化研究较少,也缺少从公众视角出发对城市历史公园价值的研究。 目前,文化空间理论在城乡规划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对区域、城市或者村落尺度的文化空间的地域特征与变化趋势进行总结[13-15],着重从主体认知的角度对文化空间的价值流变进行评价[16-17],探讨文化空间的建构机理与文化价值的转化利用方式[18-20],而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上海市鲁迅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小尺度的城市历史公园文化空间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和对比分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历史公园保护与更新的建议。 二、文化空间价值的评估方法 历史年代暗示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过去的行动、事件的意义依赖于时代情景,历时性研究是城市历史公园价值评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文化价值评价也需要通过共时性研究来研究其内部逻辑[21],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对于城市改造的新旧和谐十分重要[22]。目前,有关历史公园价值评价的研究仍以历时性研究为主,同时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城市历史公园的文化空间解读为物质层(physical setting)、活动层(activity)和意义层(meaning)三个层次。物质层指城市历史公园中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特征与环境空间特征的空间实体,包含建筑、小品、园路、岸线、水系、地形、植物、场地等方面;活动层指公园中发生的反映时代特征与历史文化变迁的历史事件、反映公园环境特征与相应历史阶段设计理念的建设活动,或具有普遍价值与集体认同感的活动形式;意义层指对地方文化习俗的传承,使用者对空间的感知与需求、对历史价值的认知与理解。以上论述的两个时间纬度和三个空间层次为城市历史公园的文化空间价值评估建构了整体的时空框架。文化空间价值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文化的特征指标量化体系建构[23]及文化的空间定位策略[24-28]两部分。前者包括文化现象的载体化和信息量化,目前的代表性研究有:汪芳(2012)从信息、载体两方面构建了游客对北京南锣鼓巷的城市记忆认知指标体系[23]。后者主要借助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将文化要素“空间化”,强调对文化表征的空间、区域和演变等的定量分析,代表性研究有:陈文彦(2013)基于GIS技术对剪纸派系数据与传承人籍贯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耦合分析,实现了文化的时空三维可视化量化分析[25];李仁杰(2014)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建设与地图化的表达模式[24]。本研究在具体的空间价值识别和量化方法上,分别从两个时间维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