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9)04-0104-06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全球高等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国际化已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美国提出了“全面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CI)发展战略,即高校要从全校层面系统地思考国际化发展,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校定位、价值体系与发展战略中,将国际化实践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全面国际化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变,将促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在世界前列。 一、美国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1.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入。为应对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欧洲提出“主流国际化”(mainstream internationalization)理念,澳大利亚作为教育出口大国,提出“深层国际化”(deep internationalization)的发展理念。[1]美国学者与高等教育机构则在反思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理念,即全面国际化。全面国际化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变革的主要发展转向。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在其一系列出版物如《有希望的实践:彰显卓越的全面国际化》(Promising Practices:Spotlighting Excellence in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建立全面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框架》(Building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促进全面国际化手册》(A Handbook for Advancing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中都强调了“全面国际化”的发展理念。2011年,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 Affairs,NAFSA)也发布了《全面国际化:从概念到行动》(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From Concept to Action)的报告,提出如何将全面国际化付诸行动的政策框架,并对全面国际化发展理念进行诠释。 在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的过程中,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化、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机制,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自2002年起,美国教育委员会根据国际化和全球参与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 Engagement,CIGE)的全面国际化指标体系,对各层次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查,并发布《美国大学国际化调查报告》(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Campuses),该调查报告每五年发布一次,至今已连续发布了4次。2017年的调查共有1164所美国高校参与,按照卡内基美国大学分类法,其中包括副学士学位学院(社区学院)246所、学士学位大学267所、硕士学位大学352所、博士学位大学203所、专业学院96所。[2] 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对高等学校的组织变革提出了要求。诺卡拉(Terri Nokkala)认为,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国际化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因为合作项目本身的要求和结构化的合作促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合作和社会各阶层相互依存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引起的。在某种程度上,国际化活动已经融入高校的组织与制度中,被纳入高校组织和国家教育体系的层面,它改变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行政、司法和财政的自主权,并在高校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政策上将其制度化。[3] 2.全面国际化的内涵 全面国际化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系统化与战略化的新趋势。作为一种理念而非一项具体政策,全面国际化是一个关涉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过程,而非一系列具体的国际化活动,它注重国际化发展的过程性而非最终结果。[3]美国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是国际化深度与广度的共进发展,是将国际化纳入高校发展战略并确立为优先发展事项,以组织化策略开展的更广泛、更深刻的国际化实践,其规模、程度和范围都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不仅关乎高校的领导管理层、师生员工、学术服务和支持部门,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国际化组织机构与部门的设置、国际化项目的运行机制和资源分配的方式,而且塑造了高校发展的全球使命、价值观和学校文化,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模式到今天全面国际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面国际化的含义非常广泛。美国教育委员会认为,“全面国际化是一个战略性协调发展的过程,旨在调整和整合能够使高校实现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政策、项目以及创新举措”[4]。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认为,全面国际化是“一种通过行动来证实的承诺,是将国际和比较的观点深切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所有使命中,它塑造了高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并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事业”[5]。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哈蒂希克(John K.Hudzik)是全面国际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全面国际化界定为“一种在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的功能中融入国际和比较元素的承诺,并通过行动来证明的过程。全面国际化改变着大学的精神气质(ethos)和价值(value),并且会触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不仅影响着高校的校园生活,还将改变高校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外部环境”[6]。德维特(Hans de Wit)则指出,全面国际化是一个同义反复,国际化如果是不全面的,那么就不是国际化,而是老式的“国际教育”。因此,高校全面国际化必须将学校的发展放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下,系统地思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在规模和维度上都要进行根本范式转换,国际化位于优先发展地位,高校的国际化活动、项目、合作关系与资源被整合进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中,使国际化的组织管理与执行、资源调配与统筹治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转变为更为广泛、更深层次的整合型发展方式。[7]因此,建立与全面国际化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形成明确的内部分工协作模式,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实现组织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组织绩效最优化,是成功实现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