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保研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保研”制度,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免试是指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统考初试,直接推荐进入复试。保研制度实际操作中,推荐于每年九月份进行,这时本科生刚上大四,推荐资格一般基于学生大学前三年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外语水平、社会实践、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量。但学习成绩一般是各大高校最为看重的一项,大多数高校的学习成绩占推免综合考量的80%-85%。[1]复试采用保研夏令营、面试、笔试加面试等形式,但是本科成绩排名在推免录取中是决定性因素。[2][3]保研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选拔“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的优秀学生。[4]基于本科学业表现的保研措施对于选拔研究生的效果究竟如何,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现象,能够真正选拔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5]然而最新的研究却表明,保研生与统考生相比,创新能力优势并不明显,学习主动性、科研兴趣甚至不如统考生表现得好。[6]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保研政策实施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扩大保研比例,2014年起,本校保研限额取消。[7]为了保证本校的优秀生源并吸引外校的优秀生源,保研越来越受重视,重点高校及优质专业保研比例逐年攀升,大量国家重点专业学科保研比例接近九成,甚至100%。[8]在保研比例不断提升的环境中,尤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值得考察却鲜有研究的问题是,保研学生学术资质和创新能力如何?他们和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和保研制度的具体实施有怎样的关系? 本研究使用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追踪调研数据和学业表现记录,考察大学期间学生毕业去向的演变、不同毕业去向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和学业投入以及这些学生毕业之际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深造动机。本研究以风险规避理论为指导,确认研究型大学学生在面临出国深造、本校保研、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三个主要毕业去向时,本校保研成为了学生不成文的安全“备胎”选择;[9]更重要的是,本校保研的学生院系内排名最优,但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却相对保守和求稳,毕业之际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弱于出国深造和他校深造的学生。这一结果严重质疑当前保研制度的选拔标准对于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的有效性;同时,保研学生深造动机的结果也质疑研究型大学超高比例的保研制度是否过度和过早吸纳本科学生读研。 二、文献评述和研究问题 (一)关于保研选拔标准的争论 保研推荐的学生免于高淘汰性的初试,只需通过复试即可攻读研究生,所以保研制度的选拔标准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点,争论的焦点在于选拔标准是否能真正选拔出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然而理论争论和实证研究都未达成一致性结论。如前所述,李松认为保研制度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能力,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现象,因此能够真正选拔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10]然而罗敏指出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实行前两年通识教育,第三年先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再后才是专业教育。[11]由于保研制度的选拔实际上只对本科前三年的成绩进行加权运算,专业教育成绩的比重远远低于通识教育的比重,因此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是有弊端的。曾鹏也认为本科生前三年的表现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及其培养潜质。[12] 已有的实证研究有限,且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录取方式研究生的表现来判断保研制度的可行性。顾芳等基于东南大学数年的学生学业表现记录发现保研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同届应届生,[13]郭丛斌等基于更广泛的北京高校的样本也发现保研学生硕士排名成绩比统考生更好,但是统考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却更高。[14]令人失望的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保研学生创新能力优势不明显,学习主动性、科研兴趣也不如统考生。[15] (二)毕业去向选择和风险规避理论 在近年研究型大学保研比例不断提升的环境中,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对保研选拔标准的评估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需要比较保研学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的差异。也就是说,国内研究型大学的保研制度所吸引的学生和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存在怎样的差异?出国/境深造作为大学生的主流毕业去向是近几年的现象,[16]有关出国/境深造选择的实证研究还相当有限,学者们发现家庭背景影响对是否出国/境深造最为重要,[17]而国内深造和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在本科学业表现上并没有显著差异。[18]然而,新闻媒体上的一般认知却是最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19]我们并不清楚的是,二者学术资质方面的差异是否与已有的实证结果类似,即保研学生学习成绩更佳但创新能力优势不足? 风险规避理论似乎会让我们确认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风险指未来一个特定时间内由于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给风险承担主体带来潜在一定损失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指主体事先不能确定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20][21]职业风险规避文献的三条主要结论对于本研究有重要的启示:第一,求职中绝大部分人是风险厌恶者;第二,风险规避程度低的人倾向于选择收入高、风险大的职业,风险规避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职业;[22]第三,弱势群体更倾向于规避风险。[23][24]目前研究型大学学生面临出国深造、本校保研、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三个主要毕业去向。[25][26]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线城市聚集了最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最大[27]但竞争激烈,研究生学位是落户的基本条件,[28]强化就业竞争力、[29][30]拓展社会资本以及获取户籍等非学术型深造日趋明显。[31]在本校保研限制取消、保研比例不断提升的环境下,研究型大学学生选择本校保研收益高而风险低、选择出国深造收益更高但风险也更高、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因此,本校保研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但也可能更为吸引风险规避程度高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