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揭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推进到了文化层次。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并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直到今日它并未产生实际的结果,人们仍在继续着它未竞的事业。“科学与民主,人权与真理”,仍然是文化的当代主题。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文化是现代化成败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是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里,政治因素具有重要特殊作用,而且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需要得到创造性转化。本文试就人们对文化层次现代化追求未获得实际效果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作以阐析,以期从中得到应得的启示和结论。 一、走出“中国出路之争”的文化圈子,完成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观念转变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辛亥革命失败后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以巨大震动。在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下面,中国人开始从盲从愚昧中解放出来,民主、个性意识开始萌动。但新文化运动是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运动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子里和思想文化领域里,主要是发生在城市周围,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和乡间,工农群众对此却无动于衷。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国家,封建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年之久,1840年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绝对优势。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情的原因,到五四运动,中国农村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封建宗法的生产关系,封建传统意识依然严重地束缚着广大农民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只能是封建宗法传统生息的温床,而不会成为科学、民主新思想滋长的土壤。农民作为封建生产方式的消极代表,不能代表他们自己,没有力量冲决各种束缚,使自己获得真正解放,他们只能靠别人,靠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来赐予他们阳光和雨露。造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孤军奋斗的悲剧结局,也就顺理成章了。当城市先进的知识青年为个人的自由奔走呐喊,同封建主义恶势力进行拼死搏斗的时候,在封建思想统治严密的农村,广大农民却一味麻木沉睡,为争得坐稳奴隶的地位而甘愿蒙受屈辱。 共产党的产生,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即使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解放区,翻身农民得到了土地,获得了解放,这种解放只能是政治上的解放,农民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经济解放,他们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土地上不能普遍生长出平等、自由、民主、科学的思想意识、他们仰仗的只是新政府为他们撑腰。就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做了主人,但随这而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自然经济越过了商品经济阶段,一跃进入产品经济阶段。实际的效果,它不是真正的产品经济,而进一步陷入了自然经济的泥潭中。人民没有获得自主经营的权利,就难以产生积极创新、自由发展的思想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及其后继者,并未认识到经济根源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小农经济是最大障碍,他们从文化层次上来探讨中国的出路。当然较之过去是一大进步。洋务运动,人们对器物层次现代化的追求,并未使中国获得富裕、自强;戊戌变法,人们对制度层次现代化的追求,也未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坦途;辛亥革命,幻灭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迷梦。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进到观念文化的层次,注意到了现代化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然而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根本是一个文化问题,那就成问题了。不可否认,在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因素是重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军阀混战的民族危亡关头,五四知识分子们忧国忧民,积极寻求救国之路。他们身受西方学说的影响,改变了自己思想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现实中政治与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在中国传统中,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一种通过思想文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五四知识分子们在反传统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传统。五四以来关于中国出路之争,长期都是围绕东西文化之争这个题目兜圈子,而很少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长期以来都把注意力吸引到文化运动的方向上,自然就冲淡了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对现代化的决定性作用认识不足。 经济因素是现代化建设的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要加速现代化进程,首要的、关键的一步,在于重视经济、发展经济。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中国彻底清除封建主义,但封建传统观念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却始终没有受到根本的触动。直到今天,专政主义、等级观念、迷信思想,仍然顽固地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这与因袭了两千年的小农经济不无关系。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使五四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真正成为中国人的实践,就必须对自然经济,束缚中国现代化的落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以彻底改造。 摧毁这种顽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只能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则表现为每个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全国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商品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开始转变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90年代,我们党又审时度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是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它在物质利益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共同作用下,运用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使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最优化配置,以利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民主、平等、个性、科学意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在人们意识中不自觉扎下了根。假若说专制、独裁、官官相护、腐败等封建意识在目前仍有市场的话,其他原因暂且不论,最根本的还在于发展市场经济不够,还需大力发展,经济因素是决定一切的最本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