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作者正在撰写的《毛泽东文艺评传》中的一章,以大量第一手的史料,披露了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在1958年号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发动“大跃进”的那些日子里,何以要各级领导干部“学点文学”,提倡“新民歌”和“两结合”的历史隐衷。其中许多细节鲜为人知,值得一读。 1958年,是中央工作会议开得最多的一年,简直可以说是一个“会议年”。如果我们按日子排一下的话,这一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过, 1月上旬是杭州会议,1月中旬是南宁会议,1月底是最高国务会议,3 月是成都会议,4月初是汉口会议,4月底是广州会议,5 月是八大二次会议,8月是北戴河会议,11月是郑州会议,11月底、12 月上旬是武昌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 正是在这一个接一个的会议推动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不可遏止地走向高潮。有意思的是,每个会议,毛泽东几乎都要印一些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作品发给大家读,讲话中他总是要引出一些文史故事。这当然不只是为了表现他个人的兴趣和素养,而是与他当时提倡的大跃进运动的主题有一种“诗意的联系”。 “学点文学”与发动“大跃进” 1月间,在毛泽东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里, 有一条就是“学点文学”,党政干部为什么要学文学?当然不光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文艺工作,每个干部都去插手文艺工作是不可能的,甚至也未必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而文学最能给人的是什么呢?是诗情,是想象,是敢于破除陈规、敢于超越现实局限的翅膀……这些,不正是大跃进运动最需要和最可贵的素质吗? 在毛泽东当时的感觉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精神状态。 当时,确有不少人跟不上毛泽东的大跃进思路。这些人中包括中央高层的领导。1月上旬的杭州会议上, 毛泽东对各地掀起的生产高潮十分欣赏,由此对周恩来等人发了一通脾气,说他们脱离了各省,而且脱离了多数干部。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此时发表了一篇充满冒进情绪的《乘风破浪,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文章。在中旬的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拿着这篇文章对周恩来说:“恩来,你是总理,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老柯这篇文章把我们都比下去了。”甚至还流露出以柯庆施代替周恩来总理职务的考虑。此后,周恩来、陈云在5月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做了深刻的检查。会后, 周恩来向中央提出请考虑“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的问题,6月9日,中央为此专门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如今保留下来的会议记录是总书记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意思写的,里面说:周恩来“应该继续担任现任的工作,没有必要加以改变。” 为了加快建设步伐,毛泽东从各地的建设高潮中鼓起了更大的热情,又从文学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想象。许多人的认识跟不上是可想而知的。胡乔木曾说,1958年有一次他带着两个孩子在中南海散步,碰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两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并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一个应该叫理想,一个应该叫未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还生动地讲到,大跃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超英,一个叫赶美。 显然,立足实践的社会心态和他的诗人心态,在这期间相互孕育几至吻合无间。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他对这年创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解释。且不说诗前有“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述怀小序,诗成之后,又写了一个后记,说“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他之所以要写起“宣传诗”,是因为“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写完后记,当天又给胡乔木写信,让他把这两首诗安排在7月2日或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意在“不使冷气”。 心情之急迫,可见一斑。他又告诉胡乔木,“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须作点解释。” 果然,这两首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有人提出其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句有误,表示不理解,认为我们坐在地球上一动不动,怎么能一天跑八万里呢? 谁能知道有一千条银河呢? 10月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很有些生气地解释: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按其圆周当约四万公里,恰合八万华里,这是地球一天自转的里程,于是人们不坐任何交通工具,不付任何代价,就坐地日行八万里了,可是有人不认为这是旅行,觉得“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又说:“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直到1964年翻译英文版《毛泽东诗词》出版时,他还专门就诗中“坐地”、“巡天”等句作了解释。 人们为什么不理解他诗中的这种形象思维呢?毛泽东认为是“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这样的思维惰性,在他看来显然也不适应大跃进。 关注“古典作家”与提倡“敢想敢干” 当年3月上旬,毛泽东在成都会议前夕,曾游览了杜甫草堂。 在杜诗版本展览室,他看完明、清和近代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这是“政治诗”。仔细翻阅了各种杜诗外文版本,特别借阅了杜甫草堂的各种版本的杜诗12部,108本。 在参观武侯祠时,他看了许多楹联,注意到一副最著名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要求把武侯祠的30多副楹联全部收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