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自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迄今,对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到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发表。这是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研究的最初阶段。反映这一阶段研究成果的代表作主要有:《满洲省委的卓越领导者——刘少奇同志在一九二九年》[①]、《披荆斩棘开拓胜利之路的卓越领导者——回忆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的斗争片断》[②]、《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③]、《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④]。这些文章以确凿的史实说明刘少奇根本不存在投敌叛变问题。对刘少奇在满洲省委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价,指出他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1)正确地分析、判断满洲的政治、经济形势;(2)制定了正确的工作路线和策略;(3)正确地指导中东路斗争并发动和领导了奉天、抚顺、大连、北宁路等地的工人斗争。 第二阶段:从1981年12月《刘少奇选集》上卷出版至今,特别是1987年纪念中共满洲省委成立60周年和1988年纪念刘少奇诞辰90周年前后,是对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没有局限在一般叙述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的工作及其评价上,而是深入地探讨研究一些课题。其特点之一是发表了一些较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如《一九二九年中东路事件与党的策略问题》[⑤]、《中东路事件中的工人斗争与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⑥]、《刘少奇对中东路工人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⑦]、《刘少奇白区工作策略思想发展述略》[⑧]等。这些文章运用大量文献档案材料,对中东路事件及中共的斗争策略问题进行较为详实的历史考察和较为精当的理论分析,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点之二是一批具有开拓性的著作问世,如《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⑨],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工作的专著;《刘少奇在白区》[⑩],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刘少奇两次抵哈亲自领导中东路工人的斗争;《党在辽宁的斗争》[(11)]、《刘少奇工运思想研究》[(12)]、《刘少奇革命实践和思想研究》[(13)]等几部著作都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对刘少奇在满洲省委的工作都进行了记叙和评价,有的比较全面扼要地记叙和评价刘少奇出任满洲省委书记8个月的革命业绩;有的就刘少奇对中东路工人斗争的领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进一步研究的很好基础。 特点之三是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出版。1989年1月,中央档案馆、吉林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共同编辑出版的内部资料《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91年由张大庸、赵清泉主编的《铁窗丹心》,黑龙江党史工作委员会编辑的《黑龙江党史资料》第5辑等书,为研究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提供了基础性文献档案资料和专题史料。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集中对刘少奇主持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历史功绩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 (一)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一个坚强的省委 学术界认为,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工作期间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贡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健全规章制度,严密组织生活。刘少奇为首的这届省委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经常向同志们进行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和党性锻炼的教育,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14)]。 2.开展批评,加强团结。刘少奇利用省委会议和同省委委员个别谈话的机会,及时地指出一些同志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外出的同志则通过信件交换意见。刘少奇在向中央报告中,从不隐讳自己和省委对中央的意见和批评,敢于坚持真理,抑制错误。同时,他也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批评[(15)]。 3.选拔优秀干部,充实省委领导。刘少奇注意选拔经过实际斗争考验的优秀干部来充实省委领导力量,这届省委曾经多次进行人事更动。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中央派人充实省委力量,二是经过斗争实践的考验进行调整,三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分工[(16)]。 4.恢复和整顿各地党、团组织。省委选派党、团骨干到中东路各站、北宁路关外段、哈尔滨、沈阳、抚顺等地开展工运和农运工作;到一些学校和军队中开展学运和兵运工作。这些派下去的同志都兼有恢复和调整党、团组织之责。他们把恢复整顿组织同领导斗争结合起来,从而使党、团组织同群众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17)]。 5.制定《满洲党目前政治任务决议案》。这个决议案,是刘少奇来到东北三个月以来省委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满洲省委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满洲党的工作走上正轨,起到了重要作用[(18)]。 6.重视培养和训练干部。刘少奇积极向中央训练班选送干部和在抚顺举办训练班。派到中央各种训练班受训的干部回来后,都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19)]。 学术界对于刘少奇加强东北党的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刘少奇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提高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