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考察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问题探讨的曲折历程,总结它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点:(一)探讨的目的具有革命性;(二)探讨的历程具有渐进性和曲折性;(三)探讨的重心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四)探讨的关键是探讨主体的求实性和自主性。这些特点对于今天在新形势下认识国情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国情 探索 社会性质 阶级状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问题的探讨,是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进程同步的。考察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问题探讨的曲折历程,总结它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点,对于今天在新形势下认识国情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一 探讨的目的具有革命性 近代中国各主要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政派都抱着不同的动机探讨过中国国情。反动的统治阶级认识中国国情的目的,是为其反动统治寻找根据,论证其反动统治的合理性,是为了攻击革命阶级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理论。一些中间阶级及其政派认识中国国情,是为了论证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为自己提出的政治主张提供依据。 探讨国情的动机,直接影响了对中国国情探讨的态度和倾向。从反动的动机出发,反动阶级对国情的认识必然具有先验的唯心论倾向。在认识国情之前,首先规定了认识的结论,从而极大限制了他们对国情认识的客观公允性,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这种认识国情的态度是非科学的。严格意义上讲,它称不上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而只是为政治主张作注脚,为其反动统治作辩护。这便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中国国情作客观的探讨。从论证自己政治主张合理的动机出发,也会严重限制对国情问题探讨的广度和深度。近代中国许多政派对中国社会的某些情况、某些方面曾作过分析,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甚至是精辟的。但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肤浅的、零散的,只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并未认清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 与其他阶级及其政派不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认清中国革命的许多根本问题,从而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指导中国革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此,毛泽东指出,国情调查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①a]。他进而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b]。正是从这种探讨动机的革命性出发,中共探讨中国国情问题时,基本上持一种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这无疑为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基础。 探讨目的和动机的不同,又直接影响到对中国国情探讨指导思想的差异;而指导思想的差异又自然影响了国情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中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来探讨中国国情的。这表现为:其一,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分析阶级关系状况。在分析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状况时,从经济角度入手分析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状况;弄清各阶级的关系,继而分析政治状况,作出正确的阶级估量。这便保证了中共对阶级关系状况的分析在总体上的正确性。其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中国国情。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探讨不仅首先抓住了它的核心——中国社会性质,以此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基础,而且重视在此基础上分析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状况;中共不是把中国国情当作一个静止的东西,而是当作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来认识。例如,毛泽东在分析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时,首先考察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历程,分析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然后系统分析近代中国社会,说明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得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但毛泽东并不满足于这种结论,而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作了具体的历史的考察,进而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部分地区(东三省)和广大的沦陷区先后成为完全殖民地,国统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同时,中共也不是孤立地探讨中国国情问题,而是作为互相联系的方面加以考察。在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状况进行分析时,不是孤立地分析某一个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或革命态度,而是把它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下,在与其他阶级的比较中探讨的。例如在分析民族资产阶级时,不仅把它与西欧资产阶级作了比较,指出其具有比西方资产阶级较多的革命性;而且把它与中国的工人阶级相比较,指出它具有较多的妥协性;甚至把它与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系起来考察,通过考察他们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状况,得出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正确结论。中共不仅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且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阶层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两面性表现程度也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中共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科学认识。 二 探讨的历程具有渐进性和曲折性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既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完全的殖民地社会,更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如此复杂而又独特的社会的性质,必然需要经过较长的丰富的实践才能逐渐认清。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各个方面又有复杂的具体的表现。不仅政治上各种势力处于动荡消长的变动中,而且中国经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也处于不平衡状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阶级关系状况表现得更为复杂和独特。不仅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十分繁多,而且各自在政治、经济方面有其特性,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阶级关系状况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特性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