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时期以来,纵观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历经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乡村世界的改革与发展,无法离开城市空间这个巨大的参照。城乡二元既冲突又连结的关系,始终渗透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城乡关系书写是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又是走进当代日常生活最具本土特色的经验叙事。考察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乡村书写置于城乡关系的视域下加以研究,有利于深入而全面把握乡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状貌,更好地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城乡关系演进与农民观念的现代化 改革伊始,中国社会结构中城乡二元基本处于相望状态,但乡村社会开始破冰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僵化的体制下逐渐解放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获解放感开始在土地上升腾。此时文学创作中的改革书写,主要集中体现在农村青年对现代农业知识的渴求。在贾平凹的《满月儿》、陈忠实的《枣林曲》、周克芹的《果园的主人》等小说中,人们基本立足于乡土世界,通过感受来自城市的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新变,以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农村世界。正如周克芹在《山月不知心里事》中感慨:“这些青年们,跟他们的上辈是很不相同的。他们上过学,念完了高中或初中,除了一年四季庄稼经,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们丰富得多的东西。他们不满足,他们给农村的古朴的生活带来了某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很微小的,却是不容忽视的。”①也就是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直接刺激乡村青年重视科技而带来的经济发展。此时小说着力点在于表现一代农民对农业科技的现代想象,并未从情感纽带上探讨其与土地的复杂关系。 城市经济的辐射除了农业科技知识形塑了农村青年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商品经济对乡村心理的刺激和牵引。贾平凹的《腊月正月》中,王才在乡村办食品加工厂,走商品经济的道路。《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无心在土地上营务庄稼,而是想着办磨米厂等经营方式。他们无心要到城市中去实现理想或赚钱,却率先感知到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和拉动。198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发展商品生产,带头改进技术,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珍惜爱护,积极支持。”②当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所必需的生活成本时,有能力的商品经济生产者慢慢上升为农村的精英,新的贫富差距正在形成。原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试图回到的小农理想也破产了,一亩三分地不再能够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商品经济的介入使得农民不得不与城市发生更多的联系。小说在一个传统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冲突的模式下,阐释个体在乡村经济改革的推进中生命的追求和心理的流变。 新时期文学中“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主题,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惯性,决定了此时路遥小说中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开始挣脱土地的束缚,而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城。路遥笔下的这些知识青年,“是劳动力,又是文化力量③”。他们与土地有天然的联系,又自然与理想、情怀挂钩。因此,高加林没有踏踏实实地成为一个的乡村实干家,而是充满浪漫情怀地想象自己归属城市。进入城市实现自己的知识价值,成为高加林理所当然的理想。孙少平的进城,体现了路遥小说中现实主义的一种独特抒情方式。它既属于路遥的理想,也属于一代青年的理想。然而,高加林和孙少平等青年并不能轻易地实现他们的理想,甚至失败而归。这是因为,路遥将他们的生活空间与厚重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出走城市,就显得尤其沉重。“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我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④德顺老汉、巧珍、惠英嫂等体现的都是来自厚重土地的包容与重负。于是,土地、劳动与城市、理想构成诸多时代个体的内在冲突。此时人的观念表现为依恋乡土的厚重与向往城市的理想之间的挣扎感。 实际上,此时国家改革的重心放在农村,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文学中人的观念基本倾向于乡村一维。从青年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追求,到进城作为一种理想,都体现了改革开放伊始,城市带给乡村的影响和冲击。农民的现代化进城,本质上是传统农民走出以往的勤业经济,开始寻找新的经济模式;或者开始走出土地的束缚,寻找新的文化空间。 到1990年代,乡村社会开始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城市化的优先发展策略,决定了乡村社会的向城而生。刘庆邦的《到城里去》中,杨成方和宋家银夫妇将进城视若生命。此时乡土中国对现代的想象,就是“到城里去”。城市建设的需要,吸纳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的身体走进了城市,却没有得到城市的身份认同。当夫妇俩将最后的希望都押在儿子的高考上,儿子却顶不住压力在高考前一天离家出走了。小说通过揭示杨成方和宋家银夫妇从农村到城市的精神跋涉和灵肉冲突,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 新时代以来,城市化对乡村世界的全面形塑,城乡比例的改变引起人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此时的小说中,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冲突虽然还在,但已经不再针锋相对,而是朝着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努力。2002年国家先后颁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出明确规定,自然引起农村人地关系的新变。关仁山的“雪莲湾风情录”系列小说、“平原小说系列”和《天高地厚》《白纸门》《麦河》《日头》等作品,立足于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农业经济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刻画了新时代最真实的系列农民形象。其中有荣汉俊、潘五兰、权桑麻等善恶相交的复杂农民企业家形象,有九月、鲍真、陶立这样的时代新女性,还有曹双羊这样的现代农民新形象。市场经济的巨大参照,以传统家庭为单位的小农耕作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曹双羊成功将全村的土地流转到麦河集团,实行机械化的规模耕作,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但是,“旧式农民”依恋土地心怀田园牧歌式的土地情怀,与土地流转构成巨大的心理冲突,成为当下乡村社会真实的生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