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招生人数一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张,但1958年和1978年的两次扩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持续时间上,都无法与1999年开始的扩招相提并论。 1999年6月16日,前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发表声明①表示,决定扩充33.7万个高等教育招生名额。此后,每一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规模的增幅均超过40万人,到了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新生规模达到了675万,而扩招前,1998年总的新生规模还仅仅只有108万。在1999年至2012年间,我国的高校新生规模从100万发展到超过600万,十余年间新生数量翻了5倍有余。②从扩招的规模、速度和持续时间上来说,我国高校扩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扩招前后又逐渐分化为四个层级[1]:“211”项目高校(包括“985”项目高校)、其他公立普通高校、私立高校以及职业高校。这百余所“211”高校尤其是其中的35所“985”高校,更是学子和家长向往的精英高校。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都经历了普遍的规模扩张。[2][3][4]然而,高校扩招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不明确。很多研究者认为,高校扩招是一个社会阶层转移的过程,尽管精英大学的学生依旧来自优势阶层的家庭,但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能够借由扩招而得以进入普通大学学习;另一批学者则坚持认为,高校扩招使得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够进入普通大学,使他们获得了社会流动的机会。[5] 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理论来描述和分析高校扩招与入学机会不平等之间的关联。其中,最大化维持不平等(MMI)假设[6][7][8]和有效维持不平等(EMI)假设[9][10]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读高校扩招如何影响高等教育招生中的不平等问题。最大化维持不平等假设指出,优势阶层的优势始终存在,高等教育入学过程中的不平等程度并不会简单地由于高校扩招而降低,除非社会经济背景最优越的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得以完全满足或几近完全满足;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则指出,即便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机会数量能够满足全社会的需求,优势阶层也始终优先保证他们自己能够获得最优质量的高等教育并维持结果上的不平等。这些假设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撑,如布拉蒂(M.Bratti)等指出,意大利的高校扩招能够显著正向地影响高校招生规模,但对于降低学生个体间的不平等作用甚微。[11]除此之外,布兰德(J.E.Brand)和谢宇提出逆向选择假设(Negative Selection Hypothesis)用于解释什么样的人能够从高等教育中获益更多的问题,并指出最没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从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获益最多。[12] 国内学者亦集中讨论了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数量和入学机会的影响[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CFPS、CGSS、CHIP、CHNS等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与其他国家类似,[26]尽管高等教育扩张增加了各个社会阶层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但是阶层之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差距并没有显著减少;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亦未有下降。然而在长期的扩招过程中,社会经济背景优势阶层学生是否牢牢掌握精英高校入学机会,MMI假设和EMI假设在新一轮扩招大潮中是否有新的证据支撑,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借助2003-2013年间隔年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共6次)数据,聚焦扩招大潮中高等教育分层及其入学机会分配的问题,通过更为细致的高校层级划分和对学生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化测度,更为系统地揭示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及个人在高校扩招过程中获得入学机会的不同情况及其途径,力求对今后中国及其他国家相应的政策制定以及如何更好地配置稀缺的高等教育机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二、数据及实证模型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学生层面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历年来主持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下简称为“调查”)。该调查以全国范围内各个层次的高校本科毕业生为目标总体,问卷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就业状况、接受高等教育状况等四部分,[27]调查范围涵盖了应届毕业大学生个体人口统计学信息、家庭背景、大学以前及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毕业时劳动力市场产出水平等信息。 “调查”数据是目前较为可靠的全国范围内具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该调查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时间基本覆盖了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全部历史时期,有利于我们对整个扩招过程进行全局式考察。在该调查实施了十数年之后,立足于对2003、2005、2007、2009、2011和2013年“调查”数据的使用,本研究以1999-2010年入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新一轮高校扩招与不同层次的高校入学机会分配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从样本组成来看,6次调查组成的样本包括109109个观测值,剔除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仅保留本、专科学生后,样本量缩减为99238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研究使用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为混合截面数据,包含6个同期群,每个学生的信息仅被调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