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为对精准扶贫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分析,我们以CNKI数据库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作为样本,检索主题“精准扶贫”,时间从2015年至2018年10月,可得到相关文献共23009篇,其中2015年2226篇、2016年6299篇、2017年8424篇、2018年(截至10月份)6060篇。可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的时间虽短,但学界不同学科自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以来便积极地从反贫困理论构建上进行回应,围绕精准扶贫的内涵、意义、路径选择、实践模式、实施困境、扶贫成效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有关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为准确掌握精准扶贫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我国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以来,学界在2015-2018年取得的精准扶贫有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评述,并对2020年后的减贫与发展战略前瞻研究和实践进行展望。 二、精准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及研究侧重点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步骤。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试金石[1]。邓永超(2018)认为新时代的精准扶贫呈现出“识别范围转向相对贫困;帮扶更加关注隐性贫困;管理从监控扶贫到防控返贫,管理主体转向一体化管理”等特点[2]。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改变了我国以往的扶贫开发模式,逐步发展成我国扶贫开发新政策。我国学者从多学科专业视角对精准扶贫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学[3]、社会学[4]、教育学[5]、管理学[6]和政治学[7]等学科领域,内容包括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8]、精准扶贫内涵研究[9]、精准扶贫机制研究[10]以及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和创新研究[11]等多个方面。 在精准扶贫实践路径及机制模式选择方面,学界总结出几种典型扶贫模式,主要集中在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互联网+扶贫及社会工作扶贫等领域。产业扶贫因在扶贫开发中具有“造血”功能而成为脱贫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是精准脱贫的核心。黄承伟等(2017)指出产业精准扶贫面临的诸多实践困境[12],莫光辉(2017)则提出多种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13]。旅游扶贫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典型,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探讨,从微观实证分析入手。教育在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为此,王嘉毅等(2016)提出了教育在支持精准扶贫方面的各项措施[14]。金融扶贫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方面发挥着积极助推作用。谢玉梅等(2016)提出协同管理精准扶贫机制、扶贫主体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机制[15]。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专业优势[16],可助推精准脱贫的实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精准扶贫开创新路径,莫光辉(2016)指出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扶贫开发模式面临困境,需要从大数据技术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视角探讨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17]。同时建议在贫困村发展“互联网+扶贫产业”[18]。 (二)精准扶贫主要成效、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研究 研究精准扶贫成效可进一步检验精准扶贫工作,优化选择精准扶贫方式,积累精准扶贫工作经验。贺东航等(2015)以两个代表性贫困区为例,分析东部、西部两地区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差异和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9]。在精准扶贫绩效体系及其评价研究方面,陈升等(2016)以东中西部精准扶贫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取了精准扶贫绩效的一般影响因素和核心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20]。 尽管如此,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而对精准扶贫工作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政策,对精准脱贫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梁土坤(2016)发现瞄准偏差、贫困户参与度不足、成本激增、管理效率低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21]。祝慧等(2017)则发现精准扶贫实践面临着缺乏统一工作标准、受传统扶贫模式影响、社会问题复杂繁多等挑战[22]。学界就如何破解精准扶贫重难点问题提出了思考建议。杨园园等(2016)建议加快建立健全贫困识别和动态监测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下放审批权限、引入扶贫专职公务员、协同发展等[23]。黄承伟(2018)从细化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打牢精准基础、以从严考核倒逼精准落地、着力创新带贫机制和有力有序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24]。 (三)精准扶贫研究成果简要评价 自2015年精准扶贫理念系统提出后,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丰富。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可知目前精准扶贫研究内容重点围绕精准扶贫的内涵与意义、路径选择、实践模式、实施困境、扶贫成效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学界从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及跨学科专业视角和领域研究精准扶贫,对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及其他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及时探究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对策建议。与此同时,对精准扶贫实践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创新发展精准扶贫理论研究,这不仅能够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同时对于深入推进我国新时代精准扶贫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是,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研究还需不断完善。一是精准扶贫研究的学科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尽管我国学者已从多学科专业视角及不同侧重点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能形成全面且系统的反贫困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目前学界需对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探索规律,逐步上升为不同学科间完整的反贫困理论体系,从而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二是精准扶贫理论研究成果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强。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衔接与配合,而研究成果缺乏对精准扶贫配套制度及其他政策制度间衔接问题的研究,比如缺乏对精准扶贫法治保障制度的研究,实践中表现为精准扶贫实践过程尚未完全保障扶贫对象合法权益,精准扶贫部分项目目标未能从贫困人口实际需求出发,项目执行更多是考虑部门工作需要,这导致精准扶贫目标与效果之间产生偏差。同时,学界关于精准扶贫研究更多是停留在学科理论探讨上,大部分学者与扶贫相关部门衔接不够,应用到精准扶贫实践工作中的研究成果不多。三是精准扶贫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不多。学界目前的精准扶贫研究成果更多聚焦于当前精准扶贫实践的“过去式”“正在进行时”的研究,而对精准扶贫发展趋势、精准扶贫立法等“未来式”研究考虑不足。贫困是人类长期以来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同历史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各异。不同水平层次的脱贫问题更是一场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全球减贫事业,目前学界对于2020年后的贫困标准、贫困特点、应对策略、减贫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也是学界目前关于精准扶贫研究需要转型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