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现状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6年后,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引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0.51万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3.96万亿美元,增长了8倍;实际GDP增长对全球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0.53%上升到2015年的24.8%,拉动度也从0.03%上升至0.6%。加入WTO为促进中国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经济也对推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 但在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全球各国间贸易纠纷时有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反倾销、反补贴及“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是各国保护国内产业、实施贸易救济、维持公平贸易的主要措施,是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但实践中,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却可能被滥用,成为各国为缓和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的手段。近年来,各国开始更多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进行叠加使用,即“双反”调查。表1给出了全球反倾销反补贴立案数目在年度间的变化,图1给出对应的“双反”调查数量变化趋势。 而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同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西方国家间的贸易争端也愈演愈烈,中国出口企业更是频繁遭到反倾销、反补贴及“双反”调查。首先,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议性和替代国选择的随意性,一些国家对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特别是出口贸易较大的中国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可能滥用贸易保护措施。图2显示,1999年至今中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图1 1982-2016年全球“双反”调查数量趋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反倾销、反补贴数据库和WTO。
图2 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数量趋势(1978-2016年) 注:韩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 数据来源:同图1。 其次,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也越来越多,1995-2016年期间中国共遭受美国(60起)、加拿大(23起)、欧盟(10起)、澳大利亚(16起)等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9起反补贴调查,且这些调查大多获得了肯定性裁决结果。原因之一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一些国家认为可以对中国适用反补贴调查;另一原因是中国的产业政策经常为反补贴调查提供直接证据,使得反补贴调查屡屡得逞。①图3显示出2006年至今中国是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图3 对中国反补贴调查数量趋势(1978-2016年) 注:印度是遭受反补贴调查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 数据来源:同图1。 值得关注的是,各国不仅仅频繁针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还往往同时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即“双反”调查。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在反倾销中实质上已经考虑了政府对于该产品的影响力,即考虑了补贴的可能,如果同时发起反补贴调查,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但一些国家为了穷尽贸易保护手段,强行施加“双反”调查,甚至修改了国内法,例如美国在2006年推翻反补贴法不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前例,时隔15年重启对中国反补贴调查,又于2012年出台公共法肯定了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对中国“双反”调查始于2004年加拿大对中国烧烤架调查案件,自此拉开了各国对中国“双反”调查的序幕。自2006年起中国连续十余年成为全球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截至2016年底,共遭受“双反”调查106起,占反补贴调查总数的89%(如表2所示)。
二、国际贸易纠纷的系统性特征 更令人担忧的是,以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往往具有对抗性和传染性,容易引发针锋相对的广泛国际贸易争端。一方面,当一国对另一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后,对方国可能会采取报复性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从而演变为贸易战,阻碍国际贸易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国有意误读WTO规则用于贸易保护的做法会被其他国家迅速效仿和复制,可能造成这种不当的做法泛滥成灾。表3即显示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的国家已经不限于美欧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