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存在状态而言,汉字主要以储存状态和使用状态两种方式存在,储存状态的文字,主要指经过整理的以字典、辞书、字表、字库或字编等形式存在的文字。使用状态的文字主要指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字,存在于上下文的言语环境中。字书文字材料属于贮存状态的文字,从来源上说,它既有来源于贮存领域的,如抄录前代字书中已收字形,又有来源于使用领域的,如直接从语篇文献中摘录字形。无论抄录前代字书的字,还是摘录语篇文献中的字,综合性的字书都会提供其形、音、义三方面的信息,但很多字书却不重视多其语境信息的提供,即所收之字往往不会给出文献用例,如《说文解字》《宋本玉篇》《类篇》等综合性大型字书,所收之字,绝大多数不提供文献用例,这会造成其所收之字语境的缺失。因此,随着字书编纂的由疏到密,由粗到精,编纂体例不断完备,到元明清时期,如《重刊详校篇海》《字汇》《正字通》综合性大型字书的编纂者多会在每个字头,每个义项之后提供必要的文献用例,文献例证已经成为大型字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储存状态的文字提供文献例证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那些现代不再使用的汉字,只有通过文献用例,才能确证字书所释形、音、义的准确性。 《汉语大字典》为字头提供文献用例都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引证》:“一、引证包括例证和书证。例证主要是古今文籍中的用例,现代例证也可以用现成的复合词和短语(包括成语)。书证主要引自旧辞书、名家注疏以及可信的考证……二、义项的确立均需引证,有例证的,必须引例证。找不到例证的,应有书证。资料允许时,两证兼引。”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字头下并没有给出用例。近年来随着古籍数字化的推进,便于检索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不断投入应用,为《汉语大字典》中少文献用例的字寻找文例提供了便利。给《汉语大字典》的字头补充文献用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对所收的字提供上下文语境,可以将字书中的“死字”激活;第二,可以为前人已认同的字际关系补充相关证据;第三,可以纠正前人字际关系认同之失。 一、激活“死字” “只有字书记录而找不到文献用例的字称作‘死字’”。②为字书中缺少文献用例的字提供用例,可以将这些死字激活,一方面可以完善字书对该字的说解;另一方面或为字书对该字形音义的说解提供有力的证据。 刡,mǐn《广韵》武尽切(《集韵》弥尽切),上轸明。削。《玉篇·刀部》:“刡,刡削。”《集韵·准韵》:“刡,削也。”(《大字典》P363a)③ 按,“刡”字有文献用例。可用作动词,指刮削,如吴骞编《阳羡名陶录·吴梅鼎〈阳羡茗壶赋〉》:“酌剪裁于成片,握文犀之刮,施刡掠以为容,稽三代以博古,考秦汉以程功。”④“刡”也可作名词,指中医中用于刮削的治疗工具,如清·郭志邃《痧胀玉衡·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脚蘸香油刮之。”刘玉书注:“刡,削也。”⑤又如明·孙志宏撰《简明医彀》卷五《须发·乌须方》:“先将皂角汤洗须净,拭干,用湿皮纸托定,刡柄挑药涂须,纸包过夜。”⑥这些文献用例的提供,可以完善《大字典》对“刡”字的说解。
按,此字在《清实录》中有多处用例。可用作动词,即《广雅》所释“断也”,又即《蜀语》所释“碎切曰
”,“碎切”是“断”的一种方式;又可用作名词,用来切断东西的工具,即“
刀”。如《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三:“有人奏,山东土匪肆扰,把持乡镇,钱粮漕米,概不输纳,藉团仇杀,动以
刀
弊良民,不可胜计等语。”⑩以义考之,此字当即“
”的异体字。这些文献用例的提供一可证自《广雅》以来对“
”字的释义无误,二可认同其与“
”的异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