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9)02-0088-09 一、引言 在苏格拉底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向看望他的朋友们提出,他要再一次为自己选择赴死申辩。这次的申辩将会比他在法庭上所做的申辩“更有说服力”(《斐多》63b4)。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因为哲学思考就像死亡,让灵魂摆脱身体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理和智慧(63e8-69e5)。正如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之一格贝(Cebes)指出,这番申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否向听众证明“人死后灵魂存在,而且具有某种能力和智慧”(
,70b2-4)。①苏格拉底选择在临终前最后一次哲学谈话中向他的朋友们证明灵魂不死。但格贝提出的条件不止于证明灵魂不死:荷马笔下的灵魂诚然也能在死后存在,但那只是空虚的幻影(
),没有理智,甚至没有意识。②这种幻影式的灵魂不可能是苏格拉底第二次申辩中提到的那个灵魂。如果死对于哲学家真的是一件好事,那么在死后继续存在的灵魂必须有“某种能力和智慧”(
)把哲学生活以一种更为彻底的方式继续下去。③苏格拉底的临终申辩实际上意味着,那个往生极乐的灵魂就是此刻高谈阔论的苏格拉底(115c2-d6)。死亡根本无法触及苏格拉底的存在。真正的苏格拉底不是老实人克力同(Crito)所理解的,眼前这具即将成为尸体的身体(115c3;c8-d2),甚至不是格贝所理解的,由身体和灵魂组合而成的这个会死的“人”(
;62c9-e7),而是灵魂(
)。这个灵魂虽然将离开它珍视的朋友,但仍然将作为苏格拉底而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因此,照《斐多》中的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单能在人死后继续存在,而且能作为同一个人格存在,同时至少不失去它作为一个人的时候的能力与智慧。④毋宁说,灵魂就是一个人的真正存在,⑤伦理生活的真正主体。也就是说,灵魂不但因其活动而导向各种伦理选择——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代哲学家都认为,所有这些选择都是以幸福(eudaimonia)为目的的——而且要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为这些伦理选择负责:幸福或不幸的生活就是属于灵魂本身的,与身体无关。苏格拉底一直以来教导、直到临终仍不忘叮嘱“关心你自己”(115b5-6);但这个值得被关心照料的“自己”不是我们身上任何可见的部分,而只是不可见的灵魂。⑥ 但苏格拉底时代的人并不熟悉这样一种灵魂概念。柏拉图著作的权威校勘者伯奈特(J.Burnet)将这种独特的灵魂概念看作苏格拉底的哲学发明,证明苏格拉底是一位纯正的哲学家,而不仅仅是一名“道德教师”(moral teacher)。他在其不列颠学院讲座中断言,在西方思想史上,苏格拉底首次将灵魂看作我们的伦理人格——那个最应当被关心照料的、能够拥有智慧、善与正义的自我。“不但没有人曾经以这种方式使用过‘灵魂’一词,而且没有人曾经意识到存在着苏格拉底用这个名称所称呼的东西。”⑦ 尽管如此,索尔姆森提醒我们,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灵魂”一词并未丧失其基本含义。⑧荷马笔下,灵魂在死亡的时刻离开身体,去往哈得斯(Hades)的宫殿。自此之后,灵魂一直被当作这样一种东西:有灵魂的身体是活的,而灵魂离开身体后,身体就死了。在《斐多》的谈话中,这仍是对生与死的标准理解(64c4-9)。灵魂由此被理解为某种生命的原则,又因为生命与运动的联系被当作运动的本原。在柏拉图的作品中我们也能轻易找到灵魂与生命、运动的这种联系。⑨这种灵魂概念本身并没有任何伦理意味:它决定一个人是生是死,甚至可以决定万物运动还是静止;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断定它就是过着如此这般生活并为之负责的“我”。那么,这两种灵魂概念是如何在苏格拉底那里结合起来的呢?我们主张,《斐德若》245c5-246e4提供了解答上述问题的线索。我们将在本文余下的部分展示,苏格拉底如何从灵魂的自然概念出发,将伦理性质赋予作为运动本原的灵魂。 二、灵魂的存在性质 在《斐多》当中,灵魂不死作为苏格拉底临终申辩所要求的证明,最终取决于对灵魂存在性质的理解。尽管苏格拉底认为,将第一个论证(自然循环论证)和第二个论证(回忆论证)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完成它的听众所要求的灵魂不死证明(77c6-d5),但如果不澄清灵魂的存在性质,那么灵魂不死的证明就仍然不充分,有待继续阐明(78b2)。⑩于是,苏格拉底在接下来的第三个论证,(存在)相似性论证(78b-84b)中揭示了灵魂的存在性质。论证表明,灵魂不是一种类似于身体的自然构成物(
),而是类似于那始终如一(
)的在体本身(
)或(真正)存在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