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4;I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9)03-0012-10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东北的关东军突然袭击驻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并迅速占领了整个沈阳城。是为“九·一八事变”。日军并未在占领沈阳后止步,而是立即向东北全境扩张,仅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整个东北。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后,便开始向热河进犯,并于1933年1月初攻占了榆关(山海关)。 日军向热河进犯,便意味着北平已处于危急中。1932年8月间,南京国民政府便开始考虑将北平的珍贵文物迁往他处。北平文物迁移,阻力异常巨大,因而迟迟不能形成决议。1933年年初,榆关陷落,使得北平文物迁移迫在眉睫。1933年1月21日,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古书古物120箱由津浦路运南京[1]4308。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文物比较少,比起故宫不值一提,但这是北平文物迁移之始。1933年2月,故宫等地的文物也开始大规模地迁移。2月6日,第一批文物故宫等地文物运出北平,至5月15日,共有五批文物从北平迁出。五批文物中,从故宫迁出者有13427箱又64包,此外,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珍品有6065箱又8包8件,合计19492箱又72包8件[2]1-13。这些文物当时都运到了上海和南京珍藏,所以史称“文物南迁”。 关于北平文物迁移,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予以论及。榆关失守后,北平的一些大学生逃回了家,社会上一些人便斥之为“贪生怕死”“无耻而懦弱”,也有人认为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于是鲁迅于1933年1月24日写了《逃的辩护》,为学生的“逃难”辩护。文章最后,联系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古书古物南迁:“但我们想一想罢:不是连语言历史研究所里的没有性命的古董都在搬家了么?不是学生都不能每人有一架自备的飞机么?能用本国的刺刀和枪柄‘碰’得瘟头瘟脑,躲进研究室里去的,倒能并不瘟头瘟脑,不被外国的飞机大炮,炸出研究室外去么?”[3]10鲁迅的意思是,既然北平的古董都在逃离,学生更有理由逃走了。《逃的辩护》后来收入《伪自由书》。 1933年1月28日《申报》号外载北平专电曰:“故宫古物即起运,北宁平汉两路已奉令备车,团城白玉佛亦将南运。”1月29日号外又载教育部致电北平各大学,略曰:“据各报载榆关告急之际,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均经调查确实。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学校当局迄无呈报,迹近宽纵,亦属非是。仰该校等迅将学生逃考及提前放假情形,详报核办,并将下学期上课日期,并报为要。”1月30日,鲁迅写了短文《学生与玉佛》,在将这两则消息抄录后,以一首打油诗结尾: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可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4]477。 这仍然是为北平学生的逃考和提前回家辩护。最后两句尤堪玩味。鲁迅意在强调:教育当局之所以不允许学生逃考和提前放假回家,是因为学生并非值钱的玉佛。这另一层意思,就是当局之所以急于把玉佛一类古物迁移,是因为这些古物乃值钱之物,随时可变成钱。《学生和玉佛》后来收入《南腔北调集》。 1933年1月31日,鲁迅写了《崇实》,发表于2月6日的《申报·自由谈》,而这天正是故宫等地文物正式搬迁开始之日,也算是巧合。《崇实》仍然是把“北平的迁移古物和不准大学生逃难”放在一起论说,主旨仍是在为大学生的“逃难”辩护。文章一开头便说:“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先举例说《申报》上的《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接着说:“又例如这回北平的迁移古物和不准大学生逃难,发令的有道理,批评的也有道理,不过这都是字面,并不是精髓。”鲁迅指出,在两件事情上,“发令者”和“批评者”,都没有说到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鲁迅接着写道: 倘说,因为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的罢。这诚然也说得通的。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还要古。禹是一条虫,那时的话我们且不谈罢,至于商周时代,这地方却确是已经有了的。为什么倒撇下不管,单搬古物呢?说一句老实话,那就是并非因为古物的“古”,倒是为了它在失掉北平之后,还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 所谓“古物古得很,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便是“发令者”的说辞。鲁迅认为,这只是在“字面”上“有道理”。而真实的原因,则是因为古物很值钱,随身带着,能够随时卖钱。而大学生呢? 大学生虽然是“中坚分子”,然而没有市价,假使欧美的市场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会装了箱子,用专车和古物一同运出北平,在租界上外国银行的保险柜子里藏起来的。 但大学生却多而新,惜哉! 鲁迅认为,不允许大学生自行逃散,只是因为学生不值钱,纵使死于日军攻击之下也不足惜。《崇实》也以一首打油诗作结: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3]12-13。 诗中的“文化城”,也是一个“今典”,下面再说。《崇实》后来收入《伪自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