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中期,戴望舒、施蛰存、杜衡(苏汶)、刘呐鸥(刘灿波)等人在上海发起并推波助澜了一场现代主义的思潮。与中国其他左翼团体不同,这个前卫文学盟友圈子是基于成员间相似的教育背景及语言艺术感性,而这多半缘于他们的震旦大学求学经历。 作为近代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践之一,震旦大学自建校伊始就设置法文课程,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虽然施蛰存、罗大冈等人晚年都撰写了生动翔实的回忆,但鲜有文章通过法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史料,展现其在中国新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利用震旦大学校刊(现藏于法国里昂市立图书馆)和震旦大学档案(现存于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Q244),分析指出震旦大学的学习经历为这批新文学青年打下扎实的法国语言和文学功底,激发他们对法国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帮助他们获取和“再造”西方文学材料,赋予他们跨文化写作所需要的灵感,成就他们作为这一时代的文化先锋。 一、震旦大学(预备科+高等科)的法文教育 震旦学院于1903年由华籍耶稣会士马相伯和天主教江南教区共同创立,以“培养译才”为宗旨,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为信条。①为此,马相伯设立了一系列语言课程,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德文和意大利文②。他十分强调拉丁语的重要性,认为古典文学课是为了理解文化的源头,“拉丁为读任何国文(指英法德意)之阶梯”,“以沟通泰西学术之源流”,“盖语言文字者,一国贤才所藉以表著其道术,而人类交换知识之媒介也”。③因此,课程以拉丁语为主,两年修业期中,“首一千二百小时为授拉丁文,次一千二百小时为授任一国文”④。 1905年后学院由耶稣会巴黎会省派遣会士领导管理。在语言学习上,外语主课由拉丁语改为法文。预备科的法文课程包含语法、句法、字文释例、法文摘本、法文菁华等,高级科的法文课程包含阅读、修辞、作文(书信、报告)、谈话、演说。
震旦大学⑦历任校务主持者都对文哲课程极为重视,法文教学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概本校之造就人才非仅就培养专家上着眼且进而顾及一般的全人的教育。此文哲学科之所以为各院各系之必修科也。法国文学亦为必修课程。概各院系课程既多以法文教授,则学生于听讲阅读之际对法文需要极深之素养。若时以名家著作使之诵习,自可免一曝十寒之弊。法文之修习于每系之前三学年分配之,其讲读教材多为十七十八世纪之名著。”⑧ 教授法国文学的老师虽然人数不多,但都具备较高学术修养。Paul Beaucé(山宗机)神父是雷恩大学文学学士,1908-1910年曾在泽西岛圣母救赎学校执教(Notre dame de Bon Secours),法文教学经验丰富,并于1919-1933年任扬州震旦附中校长。⑨Joseph de la Servière(史式徽)是里昂大学神学博士、巴黎大学文学和历史学博士,1893-1897年间先后在巴黎的沃日拉尔学校(Collège de Vaugirard)教辩论术,在坎特伯雷(Cantorbéry)和黑斯廷斯(Hastings)的天主教修院教授教会史。⑩史式徽自1909年起在震旦大学教授通史、文学、外交史和外交制度,直至1917年去世。(11)他在震旦大学的教学生涯可谓硕果累累,“江南教区国籍司铎四分之三皆曾列门墙,至于震旦旧生中现在各处各地外文机关或领事馆者,当仍能回忆在昔白政治史之史教授云”。(12) 法文在震旦大学不单是一门外语,更是教学语言。因此,法文课程通过强调实用性使得学生能以法文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简单而传统:阅读、背诵、翻译、写作。课程内容分为两大块:先习发音、语法和句法,而后再以文学文本学习打好基础、进而研读社会科学经典文本。预备科教材“意浅而句明,词繁而法简”(13),方便学生迅速入门。高等科的内容则逐年加深:第一年阅读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和拉辛(Jean Racine)的剧作;第二、三年学习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Baron de Montesquieu)《论法的精神》和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社会契约论》节选。在老师讲解之外,学生还要完成写作和翻译练习:一年级时将拉封丹的《寓言》翻译成中文,将《曾文正公家书》翻译成法文;三年级时则训练翻译正式公文。(14) 二、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 自1915年起,震旦学院创设法文特别班,目的在使一般中学毕业生愿入本校而不谙法文者得经短期之补习考入大学。特别班毕业后可直升震旦大学本科,与震旦大学预科毕业生同样待遇。因本班只收高中毕业生,故直接隶属于大学部。 法文特别班计分两组:甲组(修业一年)专收得有高中毕业证书而对法文稍有根底或精通任何一种外国语(英德俄)者,据以往经验证明凡谙习一种欧洲语言者修习法语比较便利;乙组(修业二年)专收高中毕业而完全不谙法语或稍通其他外国语一种而程度太差者。入学考试项目除第一种外国语外(通常以英文为主)兼试高中毕业会考诸科目以证明其原校程度是否适合。每学期学费为60元,外加寄宿费20元和体育费2元。修业期满酌试法文文法、名著讲解、文学大纲等;升级须将得有平均及格分数,其计算方法以每周临时试验分数当三分之一,以学期试验分数当三分之二。教师包括震旦法科毕业的庞伯龙、许武芳等人和法籍神父Henri Tosten(樊国栋)、De la Taille Timoléon。(15)主讲教师樊国栋神父毕业于天主教圣弗朗索瓦泽维尔学校(Collège Saint
Xavier de Vannes),他在徐家汇修道院完成神学学习后担任震旦大学的法文老师长达27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