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女权”一词出现在20世纪初①,而与“Feminism”对应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却在“五四”时期才出现②。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妇女问题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知识界普遍承认“二十世纪有急待解决之大问题三:第一为劳动问题,第二为种族问题,第三为妇女问题”③,“妇女问题是社会改造中的一部(分)”④。因此,从事新文化运动的人,没有不关心或不参与妇女问题讨论的,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吴虞、胡适、周作人、鲁迅、张东荪、沈雁冰、叶圣陶等都讨论过妇女问题,都是妇女解放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新青年》曾开辟“女子问题”专栏,《贞操论》《我之节烈观》《娜拉》等影响深远的文本,就在该刊发表;《少年中国》1919年出版“妇女号”;《民国日报》几大副刊《觉悟》《妇女评论》和《妇女周报》,成为“五四”运动后讨论妇女问题的著名平台……《新潮》《解放与改造》《晨报副刊》等,无不聚焦妇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Feminism”作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进入了新文化运动理论译介者的视野,在当时分别被翻译为“女子主义”“妇女主义”“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等,偶尔也有人将其等同于“妇女运动”。无论怎样翻译,这个名词都在这一时期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专有名词以及人类追求社会平等、公正的重要历史经验与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和传播,成为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中的重要概念。这种一边倒的推崇,与该词在英语世界世俗环境中的处境,形成有趣的对照⑤。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误会,即认为“女性主义”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⑥。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从“Feminism”最初的翻译和使用出发,以呈现代表性个案的方式,对“Feminism”如何进入中国以及各种译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女子主义”和“妇女主义”:沈氏兄弟之首译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刊物(如《新青年》《新潮》等)在思想文化市场获得极大声誉。于是,商务印书馆与时俱进,对旗下《小说月报》《妇女杂志》等进行革新,《妇女杂志》就告别过去的“贤母良妻主义”路线,从1920年开始进行全面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译介西方妇女与性别理论,把“极力介绍”“西洋提倡女子解放”的“著作”和“专论”当作刊物的一个重心⑦。到1925年章锡琛辞去主编,《妇女杂志》上有关女性主义理论方面的译介与讨论已有很多,而译介者中,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青年编辑沈雁冰、章锡琛和周建人(周1921年入职,但1920年便开始为《妇女杂志》《东方杂志》撰稿)是主要力量,他们经常在同一期上发表多篇不同署名的文章⑧;此外便是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友人,大多是妇女问题研究会同人⑨。彼时,“Feminism”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新知识,依靠编译所相对充足的外文资源,他们几乎以一种“现学现卖”的方式,开始了中国最初的女性主义理论译介⑩。 最先将“Feminism”译为中文的是沈雁冰(11)。1920年,他一边主持《小说月报》,一边为《妇女杂志》撰稿,发表了大量有关妇女问题的时评与理论译介。在《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上,他在对商务印书馆另一新创杂志《新妇女》进行批评时,便使用了“女子主义”这一新名词(12),这大概是“Feminism”中文翻译的首次亮相。因无人知晓这一概念,沈雁冰后来在《东方杂志》发表讨论妇女问题的文章时,特意说明“女子主义”是对世界妇女运动专有名词“Feminism”的翻译(13)。同时,他在另一篇为《妇女杂志》撰写的社论《我们该怎样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中,正式将“女子主义”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理论概念进行了介绍,提出中国人研究妇女问题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不可不知西洋女子主义的起源、分派、趋势、现在和将来”,文中还引述了被“五四”知识界奉为偶像的瑞典著名妇女理论家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所说的“女子主义运动是终身事业”(14)。不久,《妇女杂志》第6卷第4号和第5号“名著”栏,刊载了沈雁冰、沈泽民的长篇论文《女子的觉悟》,这是兄弟二人对海尔夫人(Beatrice Forbes-Robertson Hale,1883-1967)专著《妇女所要求的是什么:女性主义运动释义》(What Wonen Want: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的翻译,也是中国新文化史上最早系统阐述“Feminism”的文章。 海尔夫人系20世纪初女性主义艺术家,生于英格兰一个戏剧艺术世家,其舅父是英国女权运动的先驱。她从小被母亲教导要爱女性,此后一直思考妇女的需求、才能与意愿(15)。她在少女时期便以擅长表演蜚声英国,20世纪初移居美国结婚生子后离开戏剧舞台,以发表有关妇女及时尚改革的演讲著称。《妇女所要求的是什么:女性主义运动释义》是一部解释女性主义、讨论妇女问题的入门书(16),也是迄今笔者所查到的英文文献中较早以正面态度阐述女性主义的专著。该书对女性主义的历史、理论概念、社会运动及这一观念在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行系统解释,并讨论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应如何合理应用于实践。原书由三部分构成,沈氏兄弟翻译的是第一部分的前四章,也是该书集中阐释女性主义理论与历史的部分。 沈雁冰翻译的是前两章,分别对应于原著第一部分第一章“The Mother of Feminism”和第二章“The Years Behind Her”,他将这两章分别译为“女子主义的根原”和“已往的年代”;沈泽民翻译的是后两章,分别对应于第一部分第三章“Her Birth and Her Foster-Parents”和第四章“Her Adolescence”,为便于读者理解,沈泽民将小标题由原著做定语的代词“Her”,换成“妇女主义”,作“妇女主义——诞生和养父养母”与“妇女主义——幼年时代”。沈氏兄弟将“Feminism”分别译作“女子主义”和“妇女主义”,相应地,“Feminist”也便分别被译为“女子主义者”和“妇女主义者”。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