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9)3-0065-10 1999年以来,来华留学生事业取得卓越成就。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拥有留学生人数达到39万人次,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的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虽然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其背后折射出的省际不平衡现象值得深思。那么,如何实现来华留学生的均衡发展?来华留学生分布是否存在存在收敛特征和空间关联性?影响其收敛的因素有哪些?回答以上问题对揭示来华留学教育的收敛机制,扩大来华留学生整体规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基础 收敛假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Solow和Swan对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差距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的研究。[1][2]其核心观点是经济发展将最终趋于“稳定”或者“条件收敛”。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与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即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要高于发达地区,从而使得落后地区能够赶上发达地区,这种现象称之为经济增长的收敛。[3]经济收敛通常存在三种情况:“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σ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间经济水平的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的分布状况;“β收敛”指期初经济水平较低(高)的经济体趋向于以更快(慢)速度增长的情况,即由于经济增速不同而导致的差距缩小的情况。“β收敛”又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前者指每一个经济发展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初始经济水平低的经济体以更快速度增长,经济差距自行缩小,最终达到相同的发展增长水平,后者指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化:“俱乐部收敛”则指单一经济区域内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着“β绝对收敛”。[4] 依据经济学者们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定义,将“收敛假说”引入留学教育领域,留学教育收敛是指留学教育初始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以高于留学教育初始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的速度发展。经济收敛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我国留学教育发展的问题。如果区域之间的留学教育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说明存在σ收敛;如果留学教育的起始水平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说明存在β收敛。本文将沿袭传统的验证俱乐部收敛的思路,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俱乐部,如果留学教育初始水平低的地区以较快速度增长或者留学教育初始水平较高的地区以较低速度增长,则说明存在俱乐部收敛。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意味着区域之间的差异会随时间推移自行缩小,β条件收敛则意味着如果满足了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某些条件,留学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可以赶上留学教育发展水平发达地区。 二、文献综述 收敛假说诞生后,国内外学者们主要将其应用于经济领域。封永刚、邓宗兵采用2001-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人力资本收敛性进行了测算;[5]Mankiw和Romer等人对收敛假说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6]马晶梅等引入人力资本要素,建立以FDI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收敛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经济显现出经济收敛趋势;[7]戴觅和茅锐的研究发现人均GDP在省际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省际则表现出了稳健的绝对收敛。[8] 在经济收敛假说得到众多学者认可之后,逐步将收敛假说引入教育领域。Sab和Smith对1970-1996年100个国家的教育投资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出生率、入学率等存在绝对收敛;[9]高媛对辽宁全省及三大经济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显示辽宁全省以及三大经济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存在β收敛;[10]郑展鹏、岳帅利用收敛假说对我国各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σ收敛而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均呈现缩小的趋势,从β绝对收敛来看,我国及三大俱乐部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均不断缩小,中等教育阶段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变特征;[11]韩海彬、李全生借鉴经济收敛理论研究了1993-2010年我国农村教育的收敛情况,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教育存在明显的收敛特征;[12]谢童伟等研究结果也正面了农村教育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13]许庆、谢童伟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省际差距收敛速度在下降;[14]李修彪、齐春宇将研究样本的时间范围扩大到1987-2013年,并考察了城镇化对我国教育收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均教育水平存在绝对收敛,城镇化能够有效降低省域教育水平收敛速度的下降;[15]也有学者针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收敛效应进行了研究,李恺、罗丹的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存在明显的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特征;[16]丁建福的研究结果显示1999-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收敛性;[17]赖思宁、孙艳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不存在σ收敛,高中层面的β绝对收敛速度要高于小学和初中,小学层面的β条件收敛速度最快。[18] 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兴起,各区域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引入延伸了收敛假说的研究深度,其最早主要应用于研究经济的空间收敛特征。董冠鹏等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运用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局部空间回归模型对京津冀都是地区经济收敛情况进行了研究;[19]Rey和Montouri利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美国地区的经济收敛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