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19)03-0082-10 在启蒙运动发生至今的两个多世纪里,人们对它的根本旨趣和精神实质展开了无尽的反思,也写下了无数与之相关的文字。在所有这些文字中,康德于1784年发表的著名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以下简称《启蒙论文》)无疑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篇;而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在开篇给出的著名定义——“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①最为人所熟知。在今天,任何人只要对启蒙的本性或精神实质进行反思,这一定义可以说就会在他的脑海中自行涌现出来。与此同时,正如叶秀山先生指出的那样,“康德关于启蒙的观念,不是孤立地对一个问题的见解,而是和他的整个哲学的观念密不可分的”。②因此,毫不奇怪,人们围绕着康德的启蒙思想早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康德批判哲学的核心旨趣,又深化了我们对启蒙的本性及根本任务的思考。 尽管研究者的解释思路各不相同,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似乎都认定,《启蒙论文》中包含着康德对启蒙的根本旨趣最深刻的思考和最经典的表述,因此康德在后续著作中对启蒙思想的发挥至多只是《启蒙论文》的延伸和补充,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启蒙观的发展性考察,对这一“定论”提出质疑。③《启蒙论文》是康德对启蒙的根本旨趣展开反思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开端,却也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在后续著作中,康德对《启蒙论文》中的观点进行了自我修正和逐步深化,并最终将启蒙的“思维方式”与“道德性格”的确立联系在一起,从而为他的“启蒙的人类学”设定了基调。下文将大致依照历史顺序逐一考察康德论述启蒙的主要文本,以期获得对康德启蒙思想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更为公正的评价。 我们首先更为完整地引用康德在《启蒙论文》中的著名定义: 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不成熟状态走出。不成熟状态就是在没有他人的引导下使用自己的理智时的无能。如果这种不成熟状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无须他人引导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决心和勇气,则它就是咎由自取的。因此,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格言。④ 康德在这段话中把启蒙看作是一种变“成熟”的过程,而“成熟”的一个根本性标志被说成是“使用自己的理智”。然而只要稍加反思就会发现,在醒着的时候,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自己的理智——读书、谈话、工作乃至娱乐,都离不开理智的使用。而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活动与成熟与否无关,更不需要决心和勇气。因此,如果只要使用自己理智就能算作成熟,那么启蒙就会显得太过容易了。⑤ 对上述反驳的一个回应是,在康德看来,并不是一切使用自己理智的人都可以算作成熟,而只有在“没有他人引导”的情况下使用自己的理智才是成熟的标志。但这一回应依然无法令人满意。如果把他人的引导限定在使用理智的瞬间上,那么毫无疑问,人们绝大多数使用理智的活动都是没有受到他人引导的。如果把能力的传授也算作他人的引导的话,那么除了所谓“生而知之”的“圣人”以外,恐怕没有人能做到无须他人的引导来使用自己的理智。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没有他人的引导下使用自己的理智”似乎要么过于寻常,要么根本不可能。把“启蒙”或“成熟”定义为这种能力显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不过,康德的文本还容许我们作更加同情、也更合乎常理的解释。按照这种解释,所谓“没有他人的引导下使用自己的理智”指的无非就是人们日常说的“独立思考”,即凡事都不盲从他人的意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下判断。我们注意到,《启蒙论文》的著名定义中,康德强调要使用“自己的”理智,而在《实用人类学》中,他更是突出了“自己”这个因素的重要性。⑥此外,康德在《启蒙论文》之后的著作中,还非常喜欢用“自己思考”(selbst denken)这一十分简洁的表述来传达出启蒙的核心要求,并在《实用人类学》中举例说明了它的含义。⑦从这几处文本中可以看出,康德用“使用自己的理智”“自己思考”等所要表达的无非就是独立且带有某种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它的对立面并不是完全不思考或者不使用理智,而是被动而机械地使用理智。康德在《启蒙论文》中为这种状态举了三个例子:一本书为我拥有理智,一个牧师为我拥有良知,以及一个医生为我评判食谱。⑧在这些情况下,一个人并非没有使用理智——他哪怕只是单纯接受某本书中的结论,或是听从牧师的教诲,或是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方案,实际上必定也要使用自己的理智。他的问题只是在于完全被动地接受了别人提供的结论并机械地遵循它们,却没能独立提出自己的主张。把启蒙或成熟理解为从这种被动而机械的状态中走出来,积极而有创造性地运用理智,这种解释很有吸引力。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打消对康德启蒙理想的疑虑。在一切事务上都不盲从权威,而是独立而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可以很自然地被看作“理性的年代”里欧洲知识人普遍追求的目标。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愈来愈明确地意识到,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相当有限的。面对浩瀚无边的知识的大海,一个人很可能只有主动放弃在某些事情上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够在其他事情上思考得更加深入;而如果试图在每件事情上都独立而创造性地思考,那么一个人很可能会一事无成。事实上,就康德自己举的那三个例子而言,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在前两种情况下自己思考是必须的,但或许会对在制定食谱时也必须使用自己的理智这一主张有所保留。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关于书商们的——如果书商们需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评判每一本经手的图书的价值的话,那么他们的生意大概是永远无法开张的。⑨总之,当康德用嘲讽的口气说“只要我能够付账,我就没有必要去思考;其他人会为我承担这种费劲的工作”⑩时,他似乎认为一个按照启蒙理想去生活的人不应当购买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交易不仅难以避免,而且还是合情合理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