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是中国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份经典文献。如何继承与发展《冯小青》研究,是后辈社会学人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希望沿着潘光旦先生所开辟的道路,结合中国文学传统,进一步加深对冯小青以及明清时期“佳人薄命”现象的理解,并此基础上兼论社会史的研究视角。 一、先行研究与问题提出 (一)社会科学中的冯小青研究 据潘光旦1927所写的序言,《冯小青》一文初稿成于1922年,是于清华学校听讲梁启超“中国五千年历史鸟瞰”时提交的作业。其时,潘光旦二十二岁。梁启超对该作业给予了极高评价,写下了著名的评语:“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 1924年,该文登载于《妇女杂志》,题名为《冯小青考》。1928年,潘光旦自美留学归国后,又对该文重加厘定和补充,内容增至旧作的四五倍,单独成书,题名为《小青之分析》。1929年再版,改为《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闻一多先生还专门创作了著名画作“小青对镜图”(潘光旦,1993)。 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一书,一直以初次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中国本土案例的声名流传至今。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对这一问题的后续探讨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一方面,《冯小青》并非是对当代社会的研究。潘光旦先生写作该书的时间为民国初年,而探讨的主人公更是明代末年的某位女性。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虽然曾在中国学术界风靡一时,但真正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而能接续潘光旦,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来探讨中国古人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就更为稀少。 在为数不多关注冯小青的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多是偏于介绍性的文章,如萧国亮《影恋与社会病》(萧国亮,1990)与李乔《冯小青的影恋与古人心理的探究》(李乔,1999)。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一是对潘光旦的研究本身进行分析,将其放入中国现代性的生产与制造过程中,认为潘光旦将晚明以来的“情迷”文化理解为西方的“影恋”之病,是一个“现代性”知识的制造过程(张春田,2011)。其二,从潘光旦自身的学术思路进行分析,将对冯小青的研究放在他早期优生学理论对于女性情欲的分析中,指出潘光旦对女性身体和情欲的态度具有传统儒家规范与现代社会的两面性(姚云帆,2012)。 这样两种理解,其实有一个共同倾向,即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潘光旦的冯小青研究,重视的是对20世纪的中国现代社会与现代性有着何种启发。毫无疑问,潘光旦的冯小青研究,有着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关怀。但《冯小青考》这一研究本身,仍然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之心理的社会史考察。例如,费孝通曾在《重刊潘光旦译注霭理士“性心理学”书后》中提到:“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不是和西方的传统社会一样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不是和西方一样由于遏制个人性生活的正常发展也产生种种变态心理?潘先生的《冯小青》和本书的注释可以答复这个问题。”(费孝通,1986)。 可惜的是,在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中,尚没有人沿着潘光旦先生的努力,对“冯小青”这一问题本身展开更深入的社会学和社会史探讨。而本文正是希望进行这一尝试。 (二)文学研究中的冯小青 虽然在社会科学领域,自潘光旦的《冯小青考》后没有太多后续研究。但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冯小青却是一个备受重视的人物。 首先在明清时期,冯小青本身便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产生了大量以其为原型的剧本。例如,在冯小青死后不久,便有第一部基于小青的杂剧《小青娘情死春波影》(徐士俊作)问世。直至民国的三百年间,一共有多达22部相关戏曲诞生,涉及的样式包括杂剧、传奇、弹词、京剧、越剧和话剧等(李澜澜,2010)。而且有研究指出,冯小青不仅与此后林黛玉等文学形象有密切关联(郭宏瑜,2008),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其后的女作家们(魏爱莲,2016)。此种盛况,恰如钱钟书所称:“艳说小青,作传重叠,乃至演为话本,谱入院本,几成‘佳人薄命’之样本”(钱钟书,1979)。 除掉大量剧本外,还有诸多文人士大夫对于小青的评论与纪念。清代道光年间,以陈文述为代表的文人团体合修冯小青墓,为此唱和,最终编为《兰因集》出版。《兰因集》的上卷,收录有自明末到清代道光年间的部分咏叹,考证冯小青的诗文,下卷则收录了36位当时文人的123首唱和诗词(李澜澜,2009)。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还有柳亚子、高天梅等文人在西湖雅集,吊冯小青墓,以诗文唱和,并集为《三子游草》一书(李澜澜,2013b)。更有意思的是,有研究指出,在明末和清代对于冯小青的文人评价,有一个“从才女到道德偶像”的转变,其中对于冯小青最主流的评价乃是强调其贞烈的“道德偶像”论。例如,在管筠的《西湖三女士墓记》中,甚至将冯小青称为“千古第一贞姬烈女”,“闺阁中之羁人志士,妾媵中之孽子孤臣矣”(李澜澜,2009a,2009b)。 可以看到,对于冯小青的文学研究,大都将其放在中国文学传统的脉络中来理解。也正因此,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类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相比,其间有重大的不同。 (三)对冯小青事迹之真伪问题及其家世研究 除此之外,对冯小青事迹之真伪及其家世的研究,也构成重要的研究基础。明清以来,有不少文人和学者都曾涉及冯小青的真伪问题。其中,对冯小青之存在持有怀疑态度的有钱谦益、朱彝尊、周工亮、焦循、俞樾等人。但是,清代的陈文述以及近代的陈寅恪、潘光旦、邓长风、汪超宏等学者都对“乌有”之说进行了细致批驳。其中,陈文述、陈寅恪等还指出冯小青的主家很可能便是冯梦祯、冯云将一家,只是由于钱谦益与冯家关系密切,所以谎指小青为虚构。有学者还认为,最早写出“小青传”的戋戋居士,很可能便是钱谦益的假名(徐永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