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双一流”不只在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还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尽管研究发现,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两种重要方式[1],但当前高校的学科(科学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服务)之间仍比较“独立”和“封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率低,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绩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两两关系”进行的分析,例如,已有研究发现科学研究和第三使命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教学与前两者都呈负相关关系[2];教师的研究强度与教学质量呈倒U形关系[3];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绩效的关系呈倒U型[4],与教学绩效的关系呈U型[5];教学与科研的内在属性存在差异[6];教师与科研人员存在角色冲突[7]。 研究发现,学科—专业—产业链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为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机制。[8]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模型,从知识、人与组织的活动形态视角,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嵌入”使“学科、专业和产业链”组织中的知识与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9]。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模型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但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绩效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却有待实证检验。 本文借鉴组织制度理论、知识管理与创新理论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把“学科—专业—产业链”转化为“学科—专业协同机制”与“产学合作研究强度”两个变量,探索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绩效的影响机制,对影响学科—专业协同机制的组织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同时,以我国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样本,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这些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从研究结论中得到实践启示。 二、研究假设 (一)学科—专业协同机制与创新人才培养绩效 熊彼特(Schumpeter,J.A.)于1912年把创新的概念描述为“具有历史意义和不可逆行为方式”之后,其内涵日益拓展和丰富,已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从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个人能力等方面来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10],培养要素包括培养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其中培养过程最为重要[11]。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科教融合与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使科学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学科与专业融为一体[12]。 科教融合、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理念源自洪堡(von Humboldt,W.)1806年提出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大学原则。虽然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仍是教学与科研,但如何使二者协同发展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却是“双一流”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越重视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大学也就越重视“科研作为教学手段”的效果,科研应该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特别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13]。此外,其他诸多研究成果表明,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也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升。例如,学科平台面向学生开放,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专业实验(实践)基地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和产生研发项目;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能够促进学术研究,如丰富研究基础,重新凝练研究课题;学术研究成果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开发新课程,提升专业建设质量[14]。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学科—专业协同机制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影响学科—专业协同机制的要素 1.制度导向 制度是指“何种组织行为与方式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社会的认可”[15],由合理、适当的行为构成[16],主要包括“管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17]。这些制度要素无处不在,对个人、团体和组织的目标和信仰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组织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的维持机制存在差异——组织内部协同主要受权力体系和组织制度的制约与保障,组织外部的协同主要基于共同战略目标的认可和知识与能力的互补需求[18]。 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及其组织内部运行的关键动力,但是,由于二者的“制度逻辑”和内在属性存在差异(如无序与有序、未知与已知、好奇与责任、精确与模糊)等问题[19],教师个体难以协调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组织制度平衡角色冲突和解决资源配置问题[20]。例如,高校根据科研发展规律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科教管理制度,实现对科研、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优化组合,解决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的分配困局。因此,学科—专业协同机制需要在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21]。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大学的制度导向对学科—专业协同机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