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9)-04-86(11) 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较于经济影响力,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有待提升;面对我国目前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误区以及文化安全上的挑战,我国需要加强对自身五千年文明的深刻认识与传承。我国领土主权上的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凝聚力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友好的理念;经历战争年代后和平稳定发展的七十年,又适逢临近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世纪目标,我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需要强化国民凝聚力进行国家建设,又需要对过去的百年发展进行反思总结。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提升首都地区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职能提出更高要求。 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现阶段提升国家凝聚力,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身份以及构建文化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关注“国家纪念地”的概念,审视国际发达国家在国家纪念地等方面的实践,希望为北京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路径。 1 国家纪念地概述 从国际视角来看,世界上一些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或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在国家范围,尤其是首都地区,均注重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资源建设,并体现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不同于普通的纪念地和纪念碑,该类纪念性文化资源除基本的纪念历史事件和逝去之人外,还在内容上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华记载,在内涵上隐喻其基本的政治和价值取向,在空间上塑造国家的典型形象,并起到一个教育文化传承的作用。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下有两项子分类:国家纪念地(National Monument),国家纪念碑(National Memorial)。 大不列颠百科对美国国家纪念地(National Monument)的定义为:“国家纪念地是以保护特定时期历史事件、文化价值为目的,受国家统一管理和法律保护的众多地区。”美国《古迹遗址保护法案》(Reorganization Act)(1906年)授权总统:“以公告宣布历史遗迹、历史和史前建筑和其他有历史、科学价值的遗迹作为国家纪念地”[1]。 在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下,对这两类的名词分别定义为:(1)国家纪念地:主要是指那些小的具有国家意义的资源,包含内容很多,涵盖大的自然保留地、历史上的军事工事、历史遗迹、化石场地以及自由女神像等方面;(2)国家纪念碑:主要用于有纪念意义的场地,不一定需要建筑来表现其历史主题,比如:华盛顿特区的林肯纪念碑[1]。 同样在国家公园体系的“其他保护和管理区域”子分类下,还有一个国家广场与纪念公园(National Mall and Memorial Parks)的概念,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片大型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常习惯称为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这片城市公园不仅是美国诸如白宫、国会大厦等行政机构所在处,也是众多美国形象的代表,如,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或者是多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纪念碑,如,一战纪念碑、二战纪念碑、马丁·路德金纪念碑,同时也是美国进行重要国家活动的首选场所,如,美国独立日、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处。这片国家广场一直以来被美国社会认为是表达其民主和自由理念的场所,是美国国家身份、民族话语和国家建设的核心代表[2]。 对世界上其它部分国家的类似纪念地资源进行研究整理,发现美国并非一个特例,许多国家在首都地区,均有类似的纪念地资源,承担国家政治和文化象征的职能(表1)。 再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单就“国家纪念地”的概念,我国目前还较少提及。少有的文献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纪念地”概念是对国外(主要是美国)的相关资源进行介绍,而非针对我国国家纪念地概念的界定。 另一方面,我国有学者开始重视并提到“国家纪念地”的概念。在“人居科学与区域整合——第四届人居科学国际研讨会”上探讨首都功能提升时,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吴唯佳教授提出国家纪念地的概念:“在国家首都城市设计上,为了提升首都功能,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和凝聚力,要完善北京的首都空间格局,建立国家首都核心功能区和国家纪念地”[3]。
总体来看,国际上的传统大国具备国家纪念地及类似资源,而且首都地区往往是该类资源集中布局的地区,国内也开始提及“国家纪念地”的概念,并将重点放在首都地区。虽然在不同国家,该类文化资源的名称和概念略有不同,但从目的来看,都具有提升国家和首都形象,强调国家民族身份构建,纪念国家特有历史文化记忆的政治和文化考量。本研究用“国家纪念地”来统称该类文化资源,并给这种意义下的国家纪念地一个初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