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料学来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是最近十几年才匆匆展开的,可谓是稍显滞后的一个“迟到的启动”①。但考虑研究工作的需要,也为了对近期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总体状况做出较为确切的把握,在这里,我们不揣冒昧地从知识谱系角度切入对之做一番不无粗糙的梳理。具体做法,就是选择《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扬子江评论》等九家主流文学研究和批评刊物在2007-2017年间所发表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文章为主要对象,联系整体学术走向和态势,对近十年来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状况进行基于数据的类型分析。我们深知,这种带有定量意味的分析,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是有局限的,并且所谓的史料研究与非史料研究,甚至史料研究与文学批评,有时是很难区分的,更不要说在此所遴选的九家刊物在时间跨度与覆盖面上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憾。但是无论如何,这样一种分析,它不仅给我们以大量的学术信息,而且还为近十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提供了建立在知识谱系基础上的一个整体图景。 而整体图景或曰整体状况,恰恰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迄今为止当代文学史料研究被忽略了的一个问题。对它是否了解熟悉以及了解熟悉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对研究对象的评判。在当下初成态势以致被有学者喻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乾嘉学派”②的史料研究中,之所以出现歧义,重要原因即此。职是之故,我们执笔写下了如标题所示的这篇拙文,希望为当代文学“历史化”及其史料研究提供切实的参考。 一、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类型及其历史溯源 在进入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宕开一笔,对文学史料类型及其历史源流略述一二。正如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当西方话语把合适的名词赋予每个被表象的物,并在整个表象领域上布置精心制作的语言网络时,它就是科学——命名法和分类学。”③虽然在一般意义上,文学不似生物学、考古学那样具有较为明晰且严谨的分类方式,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出于便捷考虑,或为了划定专属范围,它还是存在和需要福柯所说的“分类学和命名法”问题,并以此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如唐宋文学研究、明清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诗词研究、小说研究、散文研究、戏剧研究,等等。可以说,分类与类型是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科学的属性与特征之一。 事实上,类型研究在经史子集中就有体现。近代以来,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与“在文字记录者”,对于后者,又可分为“旧史”“关系史迹之文件”“史部以外之群籍”“类书及古逸书辑本”“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金石及其他镂文”“外国人著述”④等几种。虽然梁启超在这里并非专门探讨文学史料学,但他对载体、形式等有关构划同样适合文学。就体系性的史料研究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潘树广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料学》(1992年),将其分为“文学作品本身”“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家传记资料”“文学作品的背景性资料”“文学社团与流派资料”“文学期刊与报纸副刊资料”“文坛风尚与文学事件”“文学形式范畴的资料”⑤等八种类型;陶敏等的《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⑥(2001年),把它归纳为别集、总集、笔记小说、诗文评、诗话、史书与政书、传记与年谱、姓氏书与谱牒、方志、书目、类书、佛藏与道藏、石刻文献、敦煌遗书、域外汉籍等几大种类;张可礼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2011年),则将之划归为“背景史料”“传记史料”“作品史料”和“研究史料”⑦等四项类别。可以这样说吧,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家为中心与以成果为中心,这大概是构成已然成熟的古代文学史料学的三种主要类型。 就与当代文学紧挨的现代文学史料学而言,阿英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36年)虽是侧重于编目与索引整理的一种特殊选本,但由于它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有关“总史”“会社史料”“作家小传”“史料特辑”以及“创作编目”“翻译编目”“杂志编目”“索引”⑧的分类,不仅具有较大的前瞻性和较广的覆盖面,而且还为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此后,与之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分类,还有马良春在《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议》(1985年)文章中所提出的有关“专题性研究史料”“工具性史料”“叙事性史料”“作品史料”“传记性史料”“文献史料”“考辨性史料”⑨的七类分法;徐鹏绪等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2014年)一书中所做的有关“作家的生平史料”“文学社团流派史料”“文学运动、论争及理论建设史料”“现代文学报刊史料”“现代文学出版史料”,以及“由整理、研究原始文献而派生的文献”⑩等分类法。 与上相比,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无论在起步时间、自觉意识,还是在研究成果的规模影响、层次质量诸方面,都是有差距甚至有较大的差距。但就其自身而言,应该看到,它在史料研究类型方面还是有成就、有积累的。如谢冕、洪子诚在其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1995年)中,较早地将史料按“国家领导人讲话与报告”“重要报刊社论与编者按”“会议纪要”“作家发言”与“选集自序”“文学评论”等进行分类编排。这也体现了编者关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思考与判断。近几年,其他学者也做过角度不同、详略有别的概括。如谢泳提出的“国家机关连续出版物”“文件与会议简报”“内部言论汇编”“校报校刊”“高校学生期刊”“旧诗人诗集”的有关分类(11)。吴秀明基于对当代文学史料纷纭复杂的认识与理解,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2016年)及其配套史料丛书中,将其分为“公共性史料”“私人性史料”“民间与‘地下’文学史料”“通俗文学史料”“文学评奖”等十一种类型。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文学史料分类:一是按时间分类,如先秦文学史料、明清文学史料、近代文学史料、现代文学史料等;二是按载体分类,如甲骨文史料、青铜文史料、石刻文史料、木刻文史料、网络史料、口述史料等;三是按文类分类,如诗歌史料、散文史料、小说史料、戏剧史料等。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不妨也可以将当代文学史料分为十七年文学史料、“文革”文学史料、80年代文学史料、新世纪文学史料;报刊史料、出版史料、口述史料、实物与影像史料、网络史料;散文史料、小说史料、书信日记史料、传记回忆录史料,等等。尽管上述分类各有其理,也各有特点,但对于“年轻”且“正在进行中”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来说,这种分类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对九家刊物所发表的当代文学史料文章进行初步整理之后,我们拟借鉴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分类方法,以内容与空间为依据,将其分为“现状与问题史料”“体制性史料”“民间性史料”“事件与思潮史料”“作家与作品史料”“台港澳与海外史料”等互有关联的六种类型进行分析。此种分类,与马良春有关现代文学史料“七分法”比较接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和概括当代文学史料在“迟到的启动”的近十年来的总体状况,强调和突出它的“初级”+“当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