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乡村衰落与乡村复兴之路 中国近年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由传统乡村向现代城镇的社会转变加剧,“村落终结”已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趋势。因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加剧了对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越来越多的村庄变得“空心化”。而在部分农村地区,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村庄合并和新型社区建设,出现了大量集中化居住的“新社区”或“超大村庄”,这被看作是新农村建设或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径。农村这些方面的变革表明,中国乡村目前正在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变迁,传统村落和农村生活方式凋萎,乡村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乡村的衰落与未来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实,关于中国乡村的命运与前途问题,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过一次大讨论。比如,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在20世纪20-30年代大力倡导和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把乡村建设问题看作是攸关中国未来的大问题,试图探索中国乡村重建乃至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梁漱溟提出:“我所主张之乡村建设,乃是解决中国的整个问题,非是仅止于乡村问题而已。”①在他们看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但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更是受到了新旧社会制度变革的冲击,整个国民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现代化大潮的冲击,给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震荡,瓦解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用梁漱溟的话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在近百年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直接间接都在破坏乡村,即中国人所作所为,一切维新革命民族自救,也无非是破坏乡村。所以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②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批知识分子、实业家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图强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一运动也被称为“乡村复兴运动”。乡村建设运动虽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乡村的复兴与发展,但是整体而言,这场运动因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他们不同的实践模式和为“乡村复兴”所列方略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邹平实验”,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实效有限。他本人也承认遇到了“两大难处”——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③。 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未取得预想结果的原因不限于此。首先,这一运动在性质上是改良主义。“乡村建设运动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所以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改良性质。”④其次,在乡村建设的路径上,它过于强调“以农为本”,主张“以农立国”。如梁漱溟提出:“新社会是乡村为本,都市为末……”⑤但是这种观点一开始就受到了主张走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学者的批评。陈序经鲜明地提出:“若说中国自来以农立国,所以现在也要以农立国,那又是食古不化了,古今的情势不同,我们不能以古绳今。”⑥他又说:“提倡乡村建设运动的人,又标出都市人还乡村口号。照他们的意见,乡村的衰落,是由于乡村人跑去都市。这好像是倒因为果。我们恐怕正是由于乡村的衰落,人们才跑去都市。现在的乡村已感人口过剩,耕地太少,再要都市里的人跑去乡村,岂非自寻死路吗?”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20世纪初的乡村危机,并不仅仅是乡村自身的事情,我们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加以认识。或者说,当时的乡村危机跟整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是密切相关的。乡村的发展既是一个有自身规律的变迁过程,也是一个跟社会制度变革相关的政治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但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制度,而且通过公有制改革,完全改变了土地与农民的关系,从而使农村走向了集体化的发展道路。当然,在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平均主义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又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转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到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农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辉煌阶段。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的城乡结构性矛盾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与乡村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充分暴露出来。因此,乡村危机已成为当前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概括而言,目前关于乡村危机或衰落主要有两派不同观点:一派观点认为,乡村的衰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基本趋势。如何兰生明确指出:“社会演进的规律表明,传统村落式乡村衰败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分工的细密,农耕文明必然要被工商业文明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规律。”⑧他同时指出,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败是城市化大潮下的大趋势,跟城市化进程呈正相关,因此,传统村落的衰败是必然的。或者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农民的终结”⑨和“村落的终结”⑩是大势所趋。与之相伴的突出表现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空心化”、村庄合并和消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