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革命与家族变迁: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落点 在中共历史研究视角下,中共革命的进程几乎与中国每个家族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交集。在此过程中,中共革命何以影响家族变迁,家族变迁又何以介入中共革命,都是非常具有学术意义的话题。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传统的修纂家谱族谱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糟粕而加以否定;到阶级斗争氛围日渐浓重的1960年代,编写家史曾以“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教育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工具的形式盛极一时。①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各地陆续兴起大修家谱族谱之风,这在引领以家谱族谱资料为基础而形成的家族史研究新取向的同时,也为以家族史研究为基础深化和拓展中共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资源。 在方法论层面,关于近代以来家史的书写,几乎都难以回避“革命与家庭(或家族)”的大时代主题。也正因如此,虽然在非学术领域,家史往往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素材,但其中,书写主体的自我性更多体现为对个人及自己家族历史的褒扬,②而他者的书写带来的往往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家族历史变迁具体情境和复杂脉络的认知的隔膜。今天,家史的研究日渐进入学术关注视域,③对家史书写的方法论讨论一直伴随着这一过程。④正是于此过程中,家史书写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把握正在形成,同时,已有研究经验也提示着相关研究继续深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研究尝试关注的对象,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家族: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庄氏家族。这个家族的命运变迁与近代以来的大时代背景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初步整理,笔者发现:在中共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庄氏家族的历史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事主体、不同建构目的的多维性叙事,这种多维性叙事所建构的庄氏家族形象,先是为人不齿的“地主恶霸庄阎王”,改革开放之后又转而成为当地引以为豪的“地方仕宦大家族”。关于庄氏家族的部分已有相关研究,确实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启发与支撑,⑤但对于中共革命背景下庄氏家族形象的这种跳跃式急转,已有研究关注或是忽略淡化,或是陷入叙事视角完全不同的史料掺杂中难以脱身,从而导致研究观点取向或是成为阶级斗争必要性与合理性的支持者,或是成为为庄氏家族鸣冤叫屈的所谓“地主阶级代言人”。由此而起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共革命背景下一个乡村家族的形象变迁史,透视出怎样的历史镜像,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延续逻辑?这也将导引出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术话题。 本研究所关注的庄氏家族,起家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客观而言,庄氏家族确实算是乡村读书致仕故事中的一个传奇:自明代庄谦中进士到清末庄陔兰中进士历时近300年,庄家一直延续着家族兴旺簪缨不绝的世家传说。明清两代莒南境内12名进士,8名出自庄家。庄氏明清时期科举中出进士8人,举人22人,拔贡20人,岁进士20人,附生5人,廪生40人,庠生113人,廪膳生2人,增生30人,国学生16人,太学生125人,监生9人。明清两代为官者多达144人。⑥ 庄氏家族所在的山东省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的攻守对峙中,中共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日见成效。1941年析莒县南部置县,故名莒南。1942年6月起,中共山东分局、省敌工会、省参议会、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等中共领导机关驻莒南县。自此,莒南县成为中共治下山东省的党政军指挥中心,区划隶属山东抗日根据地中的滨海区。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宣告成立。因此,莒南县有“山东的小延安”“齐鲁红都”之誉。抗战期间,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莒南县委于1939年建立,1941年,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2年起形成一片稳定控制区。控制区的中心,就是庄氏家族世代祖居的大店镇。大店,位于今莒南县城正北沭、浔河冲积平原上,古称朱陈店,后渐商贾云集,故改名大店。就是在这个号称鲁东南三大名镇之一的古镇,中共与大店庄氏家族的命运开始有了延续至今的纠结与交集。自此之后的数十年间,在包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事主体、不同建构目的的多维性叙事中,形成中共革命背景下一个乡村家族的形象变迁轨迹。 二、“地主恶霸庄阎王”:革命叙事框架中的庄氏家族和形象建构 据地方文史资料所记,驻扎大店之初,中共与这个地方旺族曾经有过友好相处的时期。居业堂主庄希堂(余珍),一一五师司令部驻大店时,其家人已迁往外地,将房权卖给滨海区的“大鸡”烟社。四余堂主庄孝光,将房产捐献给了抗日政府,并作为开明士绅当选为莒南县参议员。⑦在1942-1943年中共在当地进行的“减租减息”(简称“双减”)运动中,庄家多配合中共政策。庄佐辰(彤襄)将自家土地全部交公,并把四个儿子全部送进中共革命队伍。⑧1944年参军高潮中,大店庄氏地主子弟一次参军的就有40多人(大店附近老龙腰村北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烈士英名录中,庄氏族人占到14%)。⑨但是这种友好相处很快就在阶级斗争的风雨中支离破碎。 1943年春,莒南县被中共山东分局确定为分局实验县,接受分局和滨海区党委的双重领导。⑩1944年,根据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莒南开始“查减”斗争。美国学者埃里克·霍弗曾经说过:“那些精明得知道该怎样发动或推进一个群众运动的人,除了知道该提出何种主义纲领以外,还懂得怎样挑选一个敌人。”(11)在阶级斗争的思维之下,经营着六万多亩土地、五万六千余亩山场的庄氏家族,确实是难得的斗争素材。大店成为“查减”试点,时任莒南县群委书记、各救会会长的袁成隆(为团长)带领工作团进驻大店,配合中共大店区委,进行“查减”试点工作。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对这段斗争的回忆中,袁成隆仍然秉承着革命叙事的思维逻辑:当时的工作团认为,减租减息运动“很不彻底”。“由于大店地主统治根深蒂固,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双减很不彻底,致使地主在政治上的威风还远远没有打掉,经济剥削仍很严重。”(12)庄氏家族被定位为“鲁东南一带最大的一个封建堡垒”,“是名不虚传的官、绅、兵、匪五位一体的典型封建堡垒”。(13)据此,当时的莒南县委提出“反对查减工作中的人道观念”,“打开封建堡垒”。(14)为了发动群众,工作团还编了两首歌曲,一首是《大店地主剥削咱真苦》,一首是《谁养活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