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章编号]1002-3054(2019)01-0004-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90101 一、日常生活角度的理解: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 搜索2015年中国节日状况①可以发现,从年初到年尾,传统节日、政治节日和新兴节日交替上演。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在过节,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一些从未听闻过的新兴节日。原本作为特殊事件的节日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组成。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青年亚文化群体、商业组织和广大民众通过对节日系统的参与建构,表达自身的多元诉求,形成了日常生活节日化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出现在2015年,但节日日常化和日常节日化却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节日生态的基本状况。 对于当代中国节日日常化、日常节日化以及在此基础上新兴节日频繁出现的现象,霍布斯鲍姆的解释影响最大。霍布斯鲍姆认为,在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语境中,在民族国家、殖民势力等现代权力话语渗透下,多元主体迫切地希望通过新传统的发明寻求合法性与利益。新的传统通过与旧传统建立联系获取新的合法性,但新传统只是在表面上与过去维系着模糊不清的联系,是对旧传统模仿的“伪传统”。被发明的传统并没有得到社会阶层的全部认可,在接受度上明显小于过去的传统。②(P2-16)霍布斯鲍姆的观点隐含着这样一个论述,即过去的传统是真实的,具备权威性,新发明的传统是伪造的,是低等级的,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可。 霍氏观点与当时欧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宗教改革后,国家权力清除了宗教势力,对国家机器的维持成为统治阶层最为迫切的问题。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的政治实践后,民族节日、国旗、纪念碑等精英阶层发明的传统成为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霍布斯鲍姆对这种“发明传统”的行为持以批评的态度,强调诸如此类创造历史的行动只是一种“笑话”。另一方面,最早经历工业化的欧洲,在遭遇现代性的危机后,学界和社会大众表现出对过去的深刻怀念,进而形成了“本真性”的概念。对于“真正”“真实”“完整”的乡土追寻成为18世纪以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围绕着本真性,欧洲学界产生了一场关于“伪民俗”的讨论。③此后,学界出现了“民俗主义”这一概念,专指乡土社会的民俗传统脱离原有语境,被二手拼凑和利用的现象。④ 在这一话语范式的影响下,部分学者对当前中国的节日格局持批评态度。强调在面对花样繁多的节日现象时,民俗学者应当区分哪些是无中生有、人为制造的伪民俗,哪些是传统的、真正的节日传统,哪些是在传统民俗基础上发生的变异。民俗学者号召大家应该辨识并自觉抵制伪民俗、伪传统,⑤-⑥抵制包括情人节、圣诞节在内的西方节日,自觉弘扬作为本民族文化构成的传统节日。⑦在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产生冲击的当下,社会大众应该参与到对包括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的保护行动中。⑧ 这一观点体现出中国学界的民俗观与传统观。即民俗传统有一个原生态的基点,它是固化的、静止的,不应有任何改变的。⑨然而,在技术、⑩媒介、全球化和资本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镶嵌于民俗传统中并与之交互影响的当下,对所谓“真实”“传统”节日的捍卫与探寻只是民俗学者一厢情愿的幻想,其实质是民俗学者对逝去的乡土社会浪漫化的想象和追忆。此种“朝后看”的姿态是民俗学者对既有社会事实的无视与否认,亦是民俗学对关注变迁、关注社会的知识生产角色的放弃。事实上,霍布斯鲍姆提出“传统发明”概念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评判民族主义实践的真与假,而是强调在发明传统的民族主义实践中存在的话语建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国家与民众的二元划分。这也意味着,对于这些新传统与新民俗的研究,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真与假的问题,而应是传统发明背后的机制与权力话语等问题。 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辩证法的相关论述为理解当下中国节日的这一境况提供了分析工具。列斐伏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日常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全方位的、无孔不入的异化。资本主义商品化的建构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领域分割,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不同领域,并与之相互联结与影响。“那些脱离寻常的东西,全部都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11)(P213)在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暗示了普通、平庸,蕴含着重复的连续性。甚至每日的家庭事务和诸如野营旅行、年假、周末、生日庆祝、公司聚会等对单调乏味的工作进行补偿的快感也已经固定化。虽然如此,列斐伏尔却并不认为节日传统已经彻底异化,作为传统延续的节日及其狂欢的存在使其仍然保有颠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可能,由此具备着批判异化的意义。(11)(P213) 列斐伏尔的论述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的节日生态具备两层启示。首先,节日日常化、日常节日化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对社会生活全方位渗透的结果。对于当代节日现象的理解,应当在社会转型与变迁的视域下把握。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日常生活诸方面、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使之成为相互联结的存在。“日常生活与所有活动都有深刻的关系,包括它们所有的以及他们之间所有的区别与冲突;它是它们相交会的地方,是他们的纽带,他们的共同基础”。(11)(P212)列斐伏尔进而指出,对当下日常生活的研究,应该打破社会原子化范式下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日常生活的批判必须被看作是对这些隔离的关注,以及对于克服这种隔离的坚持”。(11)(P214)因此,对当代社会节日现象的关注应打破既往民俗学研究中孤立的事象范式,在社会、经济、政治的多重视域中理解作为日常生活的节日。那么,对于当代中国的节日生态不能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也不能追求人类学范式下对节日现象及其逻辑的“深描”,而是应该通过对当前中国节日现状概览的资料梳理,在整体社会中分析“节日日常化和日常节日化”这一现象,呈现作为日常生活组成的节日及其与日常生活其他领域之间相互交汇的关系,并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