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张承志研究自80年代初至现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87年以前,重心是对“执着的追求者形象”的探视。1987—1990年,集中于理想主义的论争。1990年以来,“生命主题”的探索成为主流。本文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视野内,对极为显眼的张承志研究作了综合考察和评析。 关键词 张承志 理想主义 追求者形象 生命主题 中图法分类号 1207.425 在新时期文坛上,张承志是一位极具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的作家。从1978年他的处女作《做草原人民之子》到1990年出版的《心灵史》,再到以后的3本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 《清洁的精神》,在这1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为人民”的创作初衷,保持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恪守信仰与理想,守护着纯粹的清洁的精神世界。应该说,张承志更多的是以他执着而独特的精神世界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这使得对他的研究和作家创作的发展始终是同步的。纵观10余年来的张承志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有其研究和争论的重心,下面将分别评析。 1987年以前:追求者形象的探讨及其他 从步入文坛始,张承志就充分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寻找自己,渲泄内心淤积的情感,极力清除媚俗。他渴望一种精神的充实,一种富有创造意味的生活,并为之不懈地追求着。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执着的追求者形象。无论是《老桥》、《绿夜》中的“我”,还是《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以及《北方的河》中的那个研究生,他们身上无不蕴含着一种自信,一种热情,一种对生命终极目的的求索。这种追求者形象所迸发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很快震慑了读者,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所以,纵览这一时期的张承志研究,主要是围绕对执着的追求者形象展开的评析,具体可以分为鲜明的创作个性、独特的主题内涵、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等几个方面。 情感的燃烧、奔涌,是张承志作品的鲜明记录,是他创作个性的生动体现。对此,有研究者在细致深入地分析作家创作个性的这一独特之处时,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认为这种情感的精神魅力来自于张承志的真性毕露:“任情,任性,还有任真的狂热。”〔1 〕张承志曾称自己有“一双男儿的膝盖,一副倔犟的性格和满心不怕挫折的骄傲。”〔2〕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觉得“手发抖,心在狂跳, 想乱喊一通……自己像切开了自己的血管,直到小说发表了很久很久以后,还觉得自己的血在流。”〔3〕这种狂热率真的性情对写作全身心的投入, 使得作家鄙弃纤巧,崇尚粗豪,鄙弃在结构、布局上费心雕琢,推崇雄浑的精神力量。而研究者的分析和作家的情感体验相吻合。它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张承志个性气质的认识,而且对全面透视他艺术世界的丰富性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在张承志的创作中,反复出现着一个基本主题——路的主题,亦即追求的主题,这实际上是他塑造的“追求者”形象的精神内核,也是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的焦点。一些研究者认为:“他的小说在简单的事件躯壳中始终包容了一种固执、甚至不无沉重的精神探索历程,一种对生命终极目的的求索。”〔4〕他笔下的主人公, 无一不背负着这样一种精神倾向:“在《残月》中,它叫‘念想’,在《九座宫殿》中,它叫‘心劲’,在《废墟》中,它成了一口‘红井’,在《黄泥小屋》中,它成了一座众人心中的‘黄泥小屋’。”〔5 〕有的研究者索性用“空”来形容这种精神旨向,认为它就是生命,人们为了填满它而寻找,而努力;同时,“空”必须转化为“有”,人们只有在“有”中,才能获得自己实在性的存在意义;只有在“有”中,又才能使“空”化有为无,重新处于“零度状态”,继续向前寻找新的“有”。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基本面貌,而生命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种无尽无休的追寻过程之中。〔6〕应该说, 这对于张承志创作主题的把握是贴近的。研究者不是局限于对单篇作品进行分析,而是纵观作家前期的整体创作,将其置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中来考察,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本阶段几乎所有的研究文章中,对作家“追求生命终极目的”的认知还缺乏更内在更深入的探讨,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使研究未能达到更高的学术品位。 追求需要力量,那么,执着于追求的作家的力量源泉来自何处呢?一些研究者就此探讨张承志的创作历程时发现,对传统生活中美与崇高的重视与挖掘,正是作家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对于北方文化的认同与回归,更成为张承志创作的一个总倾向。“在草原、戈壁和深山中那种低缓、古老的生活节奏中,在那些牧民、额吉与守林人那种平凡单调的劳作中,作家看到了一个宏大的文化、道德结构。”〔7〕可以说, 这种分析是切中张承志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但也应该看到,在张承志的小说世界里,主人公总是兴奋激动地来到草原,然后又恋恋不舍地离开,复又满怀深情地重返草原。他似乎总是在做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显然,作家对于北方文化的这种困惑和矛盾心态,又不是以“认同与回归”所能概括的。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要全面了解一位作家,自然不会忽视对其美学风格的研究。一些文章认为,张承志小说呈现出一种诗的素质,追求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大量的意象、象征、抒情画面代替了故事和情节的叙述。他不仅运用“寄托式”、“情景交融式”、“象征式”等诗的结构模式来结构小说,而且运用“主观性”及“暗示”等诗歌的表现原则来写小说,于是,以诗为文,以文写诗,就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他拓展了小说艺术与诗歌精神有机结合的领域,给诗化的小说艺术带来了崭新的美学风格。”〔8 〕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其小说的诗化倾向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人生的意蕴相结合,用“沉雄苍凉的崇高感”〔9〕来概括他整体的美学风格, 这无疑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评价。它同时反映着新时期的作家研究向其艺术的内部特质开掘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