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他创作这部小说时,还只有30岁,恰好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年纪。《书剑恩仇录》的题材是采用他家乡海宁最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使用调包计把自己的女儿换了陈阁老的儿子,后来这个儿子做了皇帝,就是乾隆。这个传说,在民国四年(1915)元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日本稻叶君山著《清朝全史》里有记载: 一说又云:乾隆非那拉氏所出,实浙江海宁陈氏之子也,未知孰是。 民国十七年(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萧一山的《清代通史》中卷里也有记述: 或曰:“弘历为海宁陈氏子,非世宗子也。陈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渐闻于时,至之遴始降清,位大学士,厥后陈诜、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并位极人臣,遭际最盛。康熙间,雍王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时日皆同,王闻而喜,命抱之来。久之送归,则竞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惧,不敢辨,遂力密之。 未几,雍正即位,特擢陈氏数人至显位。迨乾隆时,其优礼于陈氏者尤厚。尝南巡至海宁,即日幸陈氏家,升堂垂询家世。将出至中门,命即封之,谕:‘厥后非天子临幸,勿轻启此门也。’由是陈氏永键此门,盖乾隆事实自疑,将欲亲加访问耳。”又或曰:“雍正之子实非男,入宫比视,妃窃易之,雍正实不知也。”二说见《清史要略》及《清秘史》,然无确证,注此以备异说而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明书店出版的金兆丰著的《清史大纲》则非常明确地说: 玉牒彰彰可考,稗史所云,绝无确证,不足辨也。 到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申报馆又出版冯柳堂著《乾隆与海宁陈阁老》一书,对这一传说进行了考证,洋洋洒洒,写了一本书,但考证的结果用他自己的话说:“有谓你唠唠叨叨,拉拉扯扯,写上一大套,到末了,事之为真为假,仍没有一个解决,说他做甚。……本书的著作,原以消遣,事之真假,只可由读者自得之了!”可见这件事纯属民间传说,毫无历史事实根据。这种情况,如果历史学家硬要把它当作历史事实来看,那是毫无结果的,但小说家们以此为题材来创作小说,那是绝好的题材,金庸就是选取了这个绝好的题材。因之我们来读和评这部小说,也就自然不能把它当作历史小说来看待。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来阅读和评批这部小说,而不至于造成误会。 二 不能把它当作历史小说来看,是说不能把这部书里所写的人和事当作真人和真事来看,至于小说所写的生活时代和历史背景,当然仍然只能按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条件来阅读和评论。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写以陈家洛为首的红花会群雄联合江湖上的侠士举行驱满复汉的斗争,而且他们掌握了乾隆个人的秘史,即乾隆是海宁陈阁老的妻子徐朝生所生,被雍正用调包计把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的雍正的女儿调换了陈阁老的儿子,后来当了皇帝即乾隆皇帝,而陈家洛即是乾隆的亲弟弟。红花会陈家洛等人想凭借这一秘史来劝说和要挟乾隆驱满复汉,能过来做汉人的皇帝。 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图谋,作为红花会的首领,这件事的唯一领导者陈家洛,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没有可能使这样的活动得以成功;二是乾隆本人有没有可能放弃已经做稳了的皇帝不做,再来一番冒险,重做汉人的皇帝。这两个问题是明摆着的不可回避的。这两个问题,书里没有交待,小说一开始就直接表现驱满复汉的活动,这就是说书中人物早已考虑过了,而且考虑的结果是肯定的,如是否定的,当然他们就不可能有这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了。 然而,他们的考虑和决策是不正确的。 先说第一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在清代初年,顺治到康熙前期,社会确实很不稳定,清代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很不牢固。一方面有南明的势力存在,例如顺治九年(1652)七月,李定国就攻破了桂林城,定南王孔有德放火自焚而死,这说明当时南明还有一定的力量。再有明朝的降臣还拥有相当的势力,人心未定,时思反复,康熙十二年(1674)终于爆发了三藩之乱。当时天下震动,连清廷许多大臣都觉得形势可危。就是到了康熙中期,也还不时出现明皇室后裔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活动。但以上这些事件,都次第被清朝统治者镇压了。到了乾隆时期,虽有零星的社会骚动,但清政权经过了“康熙盛世”,已经十分稳固了。按书中所写的回部黑水营大战,是在乾隆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那就是说,乾隆上台,也已经过了20多年的统治,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已经根本不具备推翻清政权,重建原先就腐败不堪的汉政权的条件了。 再说第二点,从乾隆这方面来说,他已经现现成成的做了20多年的皇帝,应该说他的地位是稳固的,没有什么危及他帝位的威胁。他的身世问题,他自己虽在疑信之间,但皇太后是十分清楚的。第二十回皇太后与乾隆的一段对话,特别是: 太后厉声道:“是海宁陈家的是不是?” …… 太后冷冷的问道:“你连日召那姓陈的进宫干什么?在海宁又 干了些什么事?”乾隆垂头不语。太后厉声喝道:“你真要恢复汉 家衣冠么?要把我们满洲人灭尽杀绝么?” 从这些对话里,太后对乾隆的身世是一清二楚的,因为当年的调包计她应该是当事人,否则就不可能调包。太后所忌讳的不是乾隆的陈家身世,而是忌讳乾隆知道了自己的陈家身世后与海宁陈家勾结起来不利于满清,所以当乾隆说要把红花会(包括陈家洛)“一网打尽”时,太后听了就“容色稍霁”。所以说真正威胁乾隆的帝位的,是乾隆与陈家洛联手以图谋不轨,只要他没有这个事,他的帝位就很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