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红十是当今文坛上较为活跃的“老三届”作家,作者从多个角度对高红十的思想和创作进行了剖析,从中折射出作家对生活的独到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 高红十 “老三届” 散文 小说 每个人都应当幸福地生活。每个人都具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古罗马诗人说“愤怒出诗人”,古代中国文人也说“欢娱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那么这岂不是说好的诗人与幸福的生活应当是无缘的么?这在我看来,大概只是讲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事实的另一方面,则是幸福的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出好的文艺作品。因为艺术家内在的内心生活体验是超越于一切生活之上而具有广博的包容能力的,——假如这个艺术家确实是具有很好的才情、天分和广阔的想象力的话。 然而事实上,幸福生活的权利是一回事,实际生活中的状态又是一回事。两者并不是必然契合无隙的。于是从苦难中,有的人成长为艺术家,他以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升华成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智慧,在这些经验和智慧中浓重浸透了对于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无比深刻的同情和体察。然而假如艺术家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以苦难为代价的话,我相信很少会有人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因为苦难会把人压垮。苦难可能会锻造诗人,苦难也可能会输出极端邪恶的人。所以同样是一代人,在整体上处于同一个艰难时世,但对他们的评判却不可以一个整体来对待,在大时代中,他们分化了。譬如“老三届”。“老三届”可以成为社会学中关于中国那一代青年的一个“概念”,但“老三届”也并非铁板一块。已遍布于今日社会各领域的“老三届”成员,尽管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但也同样有无视“游戏”规则的极端邪恶的人,我们固然可以理解导致他们成为这类人的社会因素,我们固然可以理解他们是从不公正的生活中学会了不公正的生存方式,但也不必为此美化(在他们中的某些人身上,留下了较为强烈的那个时代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特征以及专断蛮横和排他性、否定性、破坏性的思维方式。)更不必因为“老三届”中诞生了杰出的人物,而对他们所曾经遭遇到的不公正的生活经历也作出肯定。因为在我看来,幸福生活是人的正当权利,苦难则是因为社会的不完美而加给人的。正如苦难中能产生杰出的诗人一样,幸福的生活也可以产生好的艺术作品。人并不是必须得吃苦受苦。但假如他吃过了苦,而未被苦难摧毁,甚至他的才智在苦难的磨炼中,更加开阔和敏锐,那么,他必定具备着足以支撑他从苦难走向成熟的优秀的心理品质,而从他的生活经验中产生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散发出某种特殊的迷人的气息。 如果我的感受没有错,高红十的散文和小说,就是这样一种从苦难的生存磨炼中升华出来的作品。高红十属于“老三届”一代,历经劫波,豪情依然;而生活的风霜也并未使她对生活、人生和艺术的敏锐感觉变得粗糙,变得粗线条。她的散文是开阔的,开阔中又含有着人类心灵深处的至情至性,这种至情至性的最主要的内涵,则体现为对活生生的个体的深刻的同情,对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的同情和理解。她较早发表的一篇散文《最迟来到最先走——一个知青的死》给我极深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小人物的散文,在我看来,也是关于知青人生中写得最朴素、最诚恳、最深入到人的生存状态深处,当然也是最好的散文。1975年冬,当知青运动早已退潮时,一个年轻活泼的城市青年来到延安接受再教育。这个诚恳的年轻人,主动去干种种最脏最累的活,满心认真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他在这样的近乎自虐的生活中寻求并自己认为寻找到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然而接下来的残酷的事故——他在劳动中受伤致残瘫痪——以及对认真寻求意义的单纯的青年来说更为残酷的变化——生活意义的因时代的变化而骤然变化——使这个曾经活泼的年轻人突然间丧失了已往生活的意义,也无法重新铸造生活的意义,“他前18岁的生命只做了一个动作——挥动斧子一砍。后16年靠着一砍剩余的生命活着,他的履历表上职业栏里只有一行:知青,从始至终不变。”“他的出事在中国两个伟人去世之中。他活着的意义迷失消解了。……他留下一个无人能答的问题,有人注定为意义而活,我们都曾经这样为过,可是意义是会变的,会变得面目全非……”在众多富于浪漫色彩的关于知青生活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回顾潮音中,高红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残酷,却更为逼近人的生存核心的关于知青人生的回忆,它也许是很不浪漫的,有些低调的,但它是深刻的和富于人道精神的。她给我们讲了一个知青的死,而这个回忆的意义却并不单纯只是就知青生活而言,它来自知青生活,却指向了更普遍的大时代中个人的生存及生存意义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个时代都会遇到的。这篇散文,写得委婉曲折、体贴入微,却并不矫情,它是冷隽的,它充满了意义,但意义是从这个知青的人生故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是从这篇散文的结构中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的。而我在阅读时,首先则是被打动了。我想,这是高红十散文中写得最好的一篇。 在她的散文创作中,写得最好的当然并不仅是这一篇,譬如她自己称之为“复调散文”的《插队无故事——关于信天游》。“复调散文”,我想也许不必太拘泥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解释,在高红十这儿,“复调”是取其“多声部”的含义,其“立名”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篇在结构上具有探索性质的长篇散文。全文分10章,每一章都分成“兴”和“比”(这在结构上颇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相似),而散文的全部涵义也在这“复调”的结构中,变得更丰满和绵远。她已付梓的散文集《我的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4 月出版)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譬如文集中的《顾不上爱“美”的姑娘》、《哭刘老》、《二号、三号》、《小三的月亮》、《打翻了的青春亦是青青春色》、《问老曹》、《给他们……》、《扇儿扇儿落一落》等篇。